「小说何为而做也?曰:以劝善也,以惩恶也。」(〈平山冷燕序〉)
连《红楼梦》也未断天命之宿俗「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天定」(5)。人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便躲到文学艺术中去寻求─这是一种补偿心理。
所以,与其说中国小说是现实主义的,莫如说它是理想主义的。
书中自有果报:悲者终欢,离者终合,困者终享,冤者终雪。读者大悦:失衡的心理得到了平衡。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
「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全其终,而恶人必罹其罚,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
劝惩文学小补于世道人心,大益于封建统治,故此类小说因而取悦于统治者,而不遭禁毁得以流存与流毒。
五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尽管俗谚中有着消极的一面,但不容全盘否定,比如规范人们敦亲睦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虽然是大俗谚的一个小侧面,然而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与文化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
「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12、26,《增》,《西厢记‧二折》,元代郑廷玉《楚昭公》),在人际交往中,不可恶语相加。缩小范围,家庭成员间如何相处?
「痴人畏妇,贤女畏夫」(20,《增》),男权中心的社会当然不可能互敬互爱,然而《金瓶梅词话》的俗谚也很看重女人在家庭中作用。
尽管「贤女」在各个社会阶段标准不同,但是「妻贤每致鸡鸣警,款语常闻药石言」(57),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一向为人所称道。
如同《增广贤文》所录「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在正心修身以及自我约束的「克己」方面,俗谚也有着积极的建议;尽管这建议只为善良人所遵行,而恶人置之于不屑,然而作为道德规范无疑是正确的。
这如同真理被恶魔践踏了,仍然是真理;真理不会因被践踏变为谬误。
俗谚教导人们「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增》),《金瓶梅词话》互换句序「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13)。
句序所以颠倒是为了趁韵,前面两句是「吃食少添盐醋,不是去处休去」。劝学,有了学识才能受人敬重。
慎行的准则是好事不怕人,怕人无好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12、69、77,《增》)对饮食,俗谚也谆谆忠告:重盐浓醋于人有害。凡事皆有度,皆须节度合宜。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遭殃」(26),《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九回重见此谚因误字,「终仿疾」使义不明,戴校本改从「终致疾」,不确,宜为「终做疾」,与「作疾」吻合。
《增广贤文》为「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多恐遭殃」。劝诫人们对「快心」「得意」之事也要「三思」。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逢得意早回头」(29)。《名贤集》「三思而行,免劳后悔」,提醒人们,不要只图眼前一时之快,而要从远处着想。
善良的人追求着、肯定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92,《增》,《西游记》第二回,《西洋记》第二回)。
社会现实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像人们所追求的那么理想,反而是冷峻严酷的尔虞我诈。
《金瓶梅词话》畏人逾畏虎:「宁逢虎摘(拦)三生路,休遇人前两面刀。」(46)
《增广贤文》则说:「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可亲」「进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所以不怕「生虎」而惧「熟人」,因为人心叵测:「世间海水知深浅,惟有人心难测量」(91);「画虎画龙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76,《增》,元‧关汉卿《魔合罗‧一折》,《负曝闲谈》卷二十三,《古今小说》卷一)人是最危险的动物:「世界只有人心歹,万事还教天养人。」(84)
提醒人们择友而交:「不结子花休要种,无义之人不可交」(31);因为「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多」。在那个社会里,时时设防,处处戒备。
说话也要掂斤簸两:「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20、72,《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防嫌隙以免惹是非,人是最长于无事生非的:「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此语《增广贤文》与《金瓶梅词话》均引录。
对是非采取听而不闻的态度:「是非终日「有有,不听自然无」(85,《增》,明代高则诚《琵琶记》十一,明代陆采《怀香记》二十八)。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六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金瓶梅词话》采用俗谚时,常见的形式是以「常言道」「正是」「自古」领起。
由之可知:俗谚是常俗之言,是积古而成,由来已久,是至理警醒之言。
这三者,涵括了俗谚的三大特质:积久的「古语」,传承现世而为惯用「常语」,凝练而为「哲语」。
即历久性、习常性与哲理性。正因为俗谚凝练近乎「格言」,而又通俗;内涵深广:
一句可顶多句。因此才被小说、戏曲广泛而又频繁地采用。也正由于俗谚之俗,呈俗文化形态,为文人所不屑,很难收入载籍。偶或见之,也只是一种装饰。
惟其如此,考实《金瓶梅词话》的每条俗谚的由来,是极端困难的,有时甚至不可能确指其所自。
不得不从用中求因,即据某些(不是某一)俗谚为两部书共同采用,则晚出的书受先其而出的书的影响可能性大。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