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勤 | 潘金莲和王熙凤──试析《金瓶梅》《红楼梦》中两个泼辣女性形象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这一现象说明,文学史上的不朽的艺术形象,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创造而成的。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既批判地继承了《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现实主义小说的优良传统,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所开发,深化了人物的性格,使之更丰满,更具有生活的真实。
潘金莲和王熙凤都是作者所著力鞭挞的人物。在这两个人物形象上,寄寓了作者的鄙夷之情和无穷的感慨。正如天僇生在《中国历代小说史论》中所说:
吾国数千年来,风俗颓败,中于人心,是非混淆,黑白易位。富且贵者,不必贤也,而若无事不可为;贫且贱者,不必不贤也,而若无事可为。
举亿兆人之材力,咸戢戢于一范围之下,如羊豕然。有跅弛不羁之士,其思或稍出社会水平线以外者,方且为天下所非笑,而不得一伸其志以死。
既无可自白,不得不借俳偕之文以寄其愤。或设为仙佛导引诸术,……或描写社会之污秽、浊乱、贪酷、淫媟诸现状,而以刻毒之笔出之,如《金瓶梅》之写淫,《红榜梦》之写侈,《儒林外史》《梼杌闲评》之写卑劣。
读诸书者,或且訾古人以淫冶轻薄导世,不知其人作此书时,皆深极哀痛,血透纸背而成者也,其源出于太史公诸传。

恰能道着个中三昧。作者就是以犀利、刻毒之笔,出社会污秽浊混之「像」,以抒岒峨磊落之愤。
作品「不证明、也不推翻什么,就靠了十分忠实的揭示事物的特征,或用确切的比较,或用确切的推断,或干脆用如实的描写,十分鲜明的把事物的丑恶表现出来了,这样地来扑灭它」[12]。
金瓶梅》是作者「借俳偕之文,以寄其愤」的力作,它用如实的描写,勾勒出封建社会末期剥削阶级上层污浊的生活画面,塑造出潘金莲这一「奴才加主子」的艺术形象。潘金莲和王熙凤是艺术的反面典型。
虽然「他们的额上没有写明善与恶;可是在他们身上,却镌刻着卑琐的烙印,这是艺术家执刑吏的复仇的手镌刻上去的」[13]。
这类形象所反映的,当然不是生活中的美,然而,它却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因为文学形象本身就具有美学意义,它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
作家凭借文学作品,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揭露假、恶、丑,是为了让人们认识真、善、美,以唤起读者心中的爱或憎的情感,使之向往、热爱生活中光明、美好的东西,厌弃、憎恶那些黑暗、丑恶的反面事物。
生活中的「丑」与「美」,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渗透了他们的主观情感和当时现实的生活内容,客观地反映了一定时代的某些侧面。
「夸大坏的─仇视人和丑化人的东西,使它引起厌恶,激发人的决心,来消灭庸俗贪婪的小市民习气所造成的生活中可耻的卑鄙龌龊」[14]。

在这时候,现实中的「丑」与「恶」,则可以转为艺术美。潘金莲和王熙凤这两个艺术形象,应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丑」化为「美」的艺术典型。



《赵翼评传》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8.html

赵兴勤  著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8.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8.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8.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8.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8.html

注 释: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8.html

1〔苏〕阿‧托尔斯泰着,程代熙译《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页210。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8.html

2〔苏〕阿‧托尔斯泰着,程代熙译《论文学》,页57。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8.html

3〔苏〕阿‧托尔斯泰着,程代熙译《论文学》,页270。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8.html

4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年),页68。

 5 鲁迅《花边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页9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4 卷,页343-344。

 7 林焕平编《高尔基论文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年),页57。

8 林焕平编《高尔基论文学》,页87。

9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年),上册,页254。

10〔德〕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4卷,页463。

11 同前注。

12〔俄〕别林斯基〈论莫斯科观察者的批评及其文学见解〉,转引自任访秋《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集》(郑州:中州书画社,1981 年),页118。

13〔俄〕别林斯基着,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第1 卷,页93。

14〔苏〕高尔基〈论艺术〉,林焕平编《高尔基论文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年),页6-7。










文章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本文获授权刊发,原文收录于《赵兴勤<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