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吉大本 b.大连本 c.梨花女大本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2.html
图13第32回第11叶反面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2.html
但是,从目前所存的梨花女大本来看,毕竟不全同于大连本,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插图,二是没有回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2.html
与此类似的,第二类中各本的差异也主要表现在插图与回评的或全或缺方面。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2.html
吉大本与首图本、东洋文库本、张桂本四本卷首附论与正文是同板。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2.html
如附论中的《寓意说》结尾都没有227字,也都没有《凡例》与《第一奇书非淫书论两篇文字。正文文字与版式悉同,如以上文所举的第32回11叶反面的一例来说明此三本与吉大本相同(见图14)。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2.html
a.首图本第32回11b b.东洋文库本第32回11b c.张桂本第32回11b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2.html
图14第32回第11叶反面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2.html
图15张桂本78回30叶正面眉批
有的在框线外留下了不正常的印记,如第78回的上框线没有刻好(见图16) 。
图16吉大本78回21叶正面上框线
甚至有好几回回末截去空白部分的大小、位置都是一样的(见图17) 。
图17 张桂第80回回末
当然,多页板裂也可证明它们是同板,只是板裂的缝隙有小有大而已,如吉大本(见图18) 。
图18 吉大本第8回第3叶正面
图19 张桂本第8回第3叶正面
第8回第3叶正面第11字“往”字起,向左有一条细微的裂痕,到张桂本时这条裂缝就明显增大了。
所有这些,都可证明吉大本、首图本、东洋文库本、张桂本是属同一系统的本子(见图19) 。但是,它们卷首插图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东洋文库本与张桂本均无图,首图本有图,但与吉大本的图像不同。
如前所述,它却与今藏天津人民图书馆的崇祯本及张评本中的苹华堂的图像是同板,可见当时书肆为节约成本而常常借用现成的板片来刷印。
综合以上两类版本相似的图像情况来看,张评本中所有图像都是据崇祯本翻刻的,其中吉大本与崇祯本中王孝慈本相比,尽管也有缺漏,但基本上刻得还是像模像样的,
且100叶200幅图像完全,大连本则严重偷工减料,首图本是租用他本来印的,且印得很后,还有梨花女大本、东洋文库本及张桂本均无图,可能都是在流传过程中佚失的,当然也不排除书商在翻印时的另一种可能性:
为节省成本而将本来就刻得粗糙的插图故意抽掉或因一时租不到图板而干脆不印了。凡此种种可能,皆可说明各本都差于吉大本。
再来看回评的问题。
第二类必究本中,除吉大本有完整的回评之外,首图本与东洋文库本皆无回评。
这种正文同板的同一系统中的本子存在着有无回评的差异,不仅在必究本系统中存在,可以说在其他系统如“在兹堂”本系统中同样存在着。
这个问题不能不使人纠结:究竟是有回评的是原刊,还是无回评的是原刊?
过去,笔者只是简单地认为有回评系统的本子完整而接近原刊,无回评的是因为后来翻刻者出于牟利而从简删略。[9] ( P273 - 283)
正是在这常规成见的影响下,笔者对没有回评的首图本及东洋文库本一向不予重视,1985年去京,一看首图本没有回评,就搁下了。
1986年去东洋文库,也只翻了一下。当时去一位日本学者的办公室,他兴冲冲地拿着花大钱全套复印的这部书给我看,我说: “
你怎么没有复印那里有回评的那一套呢?”他一时也傻了眼。当王汝梅、米列娜两先生发现大连本的《寓意说》末多227字后,我又去东洋文库查看有没有这227字,一看是没有的,所以仍不予重视。
直到前年我将东洋文库本、首图本的有关页面与大连本、吉大本、梨花女大本仔细一校后,发现了不少问题,觉得情况还比较复杂。
这是由于张评本的回评本不论是在兹堂本系统还是必究本系统及其他系统的本子,都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其正文的页码与回前评的页码是不相连续的⑤,每一回回评放在正文前,当回评结束时,页码也结束,正文的页码重新从1开始。
恕笔者孤陋寡闻,就笔者见过的所有诗文曲稗各种评点本来看,卷首或回前评与正文的页码各起炉灶的评本就仅见此一家。
这种另起炉灶的现象,应该说就是回评后加的一个明显征象。笔者认定这种重起炉灶的现象是回评后加的理由,还由于发现回评与正文的刻工压根儿就不是同一人。
这里且举吉大本、大连本(两本相同)两例。
一个关于“个”字。在正文与卷首的附论中都是刻作“箇” ,而在回前评中却刻成了“個”(见图20) 。
a.吉大本正文1 / 1b “箇”b.《趣谈》 1b “箇”c.回评1 / 5b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