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 z、c、s和zh、ch、sh在洪音韵母前(即开口呼和合口呼字)有混同。
-
-
上述特点中,可以肯定为《金瓶梅》作者方音,而不是传刻者方音的,有这几条:-m尾韵并入--n尾韵;入声韵脱落辅音韵尾;浊音声母已经清化;舌面声母(j、q、x)已经产生;全浊上声变同去声。
我们所以这样肯定,是因为除了大量的韵语、用字例证外,还有准确的谐音证据。
据此我们认为,《金瓶梅》作者不可能是操吴语的南人。作者的方音发展到今天,尽管可能有相当大的变化,但绝不会再恢复浊音,恢复辅音韵尾,等等。就是说,不会发展为今天的吴语。
当然,另一些特点确实像今天的吴语,如--en 韵和--enɡ韵的混淆,萧豪韵和尤侯韵的混淆,歌戈韵和鱼模韵的混淆,z、c、s和zh、ch、sh的混同(最后一条鲁西一些地方也有)。
我们认为,这些可能只是传刻者的方音特点,因为它们缺少谐音的证据。
用韵材料可能有一些是通押,用字材料则更肯定有相当部分是传抄、刻印中产生的。
《金瓶梅》首先是在吴中「悬之国门」的,万历本词话也是在吴中初刻的。既然《金瓶梅》的早期流传经过了众多吴人之手,出现一些吴音痕迹的错讹就不足为怪。
如果进一步观察的话,《金瓶梅》的作者的方音更像今天的冀鲁官话,即河北和山东接界地区的方音。
这主要根据入声字脱落辅音韵尾的韵类分化走向。如:「郝贤」谐指「好闲」,「鹤、学」和「桃」押韵,「脚」和「跑」押韵,「落」和「赵、叫」押韵,「犒劳」又写作「犒乐」。
这种入声字读成--ɑo韵母的特点在北方话中分布也不广。
当代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说过,他感觉《金瓶梅》的语言像是河北南部接近山东地区的话。我们不得不钦佩他的语言大师的敏锐直觉,这和语音研究的结果竟然如此相似!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6.html
本文获授权发表,原文刊于《张鸿魁<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