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始终认为在《金瓶梅》作者的探求过程中,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为开阔一些,不要被成说束缚。要之,我们完全可以寻找另外的作者候选人。
(四)已往提出的作者的籍贯分析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2.html
上述《金瓶梅》作者之籍贯情况如下: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2.html
1、浙人: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2.html
绍兴老儒、兰溪一带之吴侬、屠隆、李渔、沈德符父子、徐渭、陶望龄兄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2.html
2、吴人: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2.html
王世贞、冯梦龙、薛应旗。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2.html
3、山东人: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2.html
李开先、贾三近、谢榛、李先芳、刘九、冯惟敏、丘志充、丁耀亢、赵南星(李先芳故居之范县,原属山东,1964年划归河南;赵南星原籍之髙邑,原属山东,现划归河北)。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2.html
4、湖北人: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2.html
袁中道兄弟、刘承禧。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2.html
5、福建人:
李贽。
6、江西人:
汤显祖。
7、作者之籍贯难以确定者:
金吾戚里门客、王世贞门人、某孝廉、李开先崇信者、 集体创作之民间艺人、兰陵笑笑生。
考定《金瓶梅》的作者,人们当然不能不重视作者之籍贯,而在作者籍贯问题上,人们主要是从《金瓶梅》的方言以及书中主人公的生活习俗出发。
《<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
关于《金瓶梅》的方言问题早在半个世纪以前
近年来对《金瓶梅》方言为山东方言持否定态度的人渐多起来,有人甚至主张必须从山东人的框框中跳出来。
其主要理由就是《金瓶梅》中杂有所谓吴方言以及浙江方言(当然其中甚至有些北京方言)。因此关于方言的归属问题,争论得十分激烈。
一部八十万言的长篇巨制就摆在我们面前,而且其方言特征十分明显,这都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对其方言归属,我们却不能明确回答,这对我们的方言研究简直是一种挑战!
说明我们的方言研究,确实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在解答《金瓶梅》方言时,不要说语音、语法,就是词汇,甚至找不到翔实的各地方言的参照物。
这就难怪不少解释《金瓶梅》方言的学者所举出的仅为某地方言所具有的词汇,结果在其他地区迄今为止尚大量活着,使人难免不以为解释者太武断。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客观原因的,比如不少想研究《金瓶梅》方言的人甚至见不到《金瓶梅》,而真正的搞方言的人也很少甚或没有涉足《金瓶梅》方言。
关于《金瓶梅》方言问题,我们正在加紧进行,并且已有专门的文章予以叙述,这里不想多说,只想指出两点:
第一,《金瓶梅》方言是单一方言,而不是混合方言。
第二, 从语音上看,《金瓶梅》方言不是吴方言。
关于《金瓶梅》方言的确切归属,我相信,过不了多久就可以确定。这样以来,那些不熟悉这种方言的作者便可排除。
关于《金瓶梅》一书中主人公的生活习俗问题的研究,情况正同于方言,至少一点也不比方言方面好。
近年来不少《金瓶梅》研究专家十分肯定地说《金瓶梅》中主人公的生活习俗,诸如饮食、日常器具都是南方的。在这方面最为武断的可能要算台湾省的《金瓶梅》专
根据我们的研究与考证,我们可以明确地指出
这里仅举出几条重要的加以叙述。《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的主食中时常以大米为主,这在沿运河一带的北方城市的富贵人家中正是常有的事实。
《金瓶悔》中的饮酒习惯,正是十六纪中后叶北方中原一带,特别是运河两岸富贵人家饮酒情况的忠实的、不走样的描述。
关于《金瓶梅》中的日用器具,这里就以被
经过反复的调查核实,现已查明,明中后叶东昌府、临清一带是用马桶的,而且有的就叫马子。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这时妇女出嫁的必备嫁妆之一就是马桶。
我们可以明白地指出,《金瓶梅》中的生活习俗,正是十六世纪中后叶我国北方城市(主要指中原一带)生活习俗的真实纪录。
谈到已往提出的《金瓶梅》作者的籍贯,我们不能不涉及一下兰陵问题,尽管《金瓶梅》抄本及初刊本上似乎并没有欣欣子的序,尽管兰陵未必一定就是地名。
兰陵作为郡县,在中国历史上实在只有两处,一为现在山东省的峄县一带, 一为江苏武进。
对这第三个兰陵,我们曾作过较详之考证,确证此第三个兰陵不复存在。这是上述二种工具书引据的资料有误所致。
史书中有误的原因有二:一是永、承、丞三字形近易误;二是中国古有两个鄫国(或鄫地、鄫邑),一在今山东枣庄附近,二在河南省柘城县东北。
兰陵以鄫为参照物,故易误。要之,第三个兰陵不复存在。
《论金瓶梅》
叶桂桐 著
注释:
(1)周钧韬《关于〈金瓶梅〉作者的二十三说》,江汉论坛,1986年第12期。
(2)黄霖《<金瓶梅>作者屠隆考》,复旦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3)马泰来《诸城丘家与〈金瓶梅〉》,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