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明代文人均知缅铃为缅甸国产。
到了清代,产生于雍正年间的艳情小说《姑妄言》第十一卷,也写到缅铃。
小说中写侯捷赴云南带回缅铃。“侯捷的大管家赠宦萼两个缅铃。一个有黄豆大,是用手攥着的;一个有榛子大,有鼻如钮,是妇人炉中用的。”这条材料也很重要。
这种叙述说明缅铃有两种,大小不同。大的有榛子大,有鼻钮,则可以系线绳牵引,是女用的。小的如黄豆大,对其用途描写模糊不确。
此处未再强调“真正缅铃“,看来,到清代缅铃可能已国产化,主要产于云南。
以上五种资料,引自小说作品。明人笔记中还有两条重要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缅铃的真面貌,解决仍不清楚的问题。
明代著名文人谢肇淛(1567—1624)《五杂组》③卷十二在记祖毋绿、猫儿眼等宝石之后有一条写缅铃:“滇中又有缅铃,大如龙眼核,得热气则自动不休,缅甸男子嵌于势以佐房中术……彼中名曰太极丸,官属馈遗,公然见之笺牒矣。”
谢肇淛曾得到不全的《金瓶梅》钞本,写有《金瓶梅跋》,曾任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兼签事,著有《滇略》(云南省方志,官云南时著),对云南风土人情特别熟悉,所记缅铃的大小特点,……又叫太极丸。
此条文献,可以佐证《浪史》中所说如黄豆大的缅铃,是供男用的嵌珠。
明代另一位著名文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缅甸盛衰始末”条记:“又制缅铃,为媚药中第一种。其最上者值至数百金,中国珍为异宝。”
此处“媚药”可就广义理解,包含性具在内。此条文献使我们知道缅铃非常贵重,被看作异宝,值数百两银子。
到清代,文人笔记仍有记载。赵翼《檐曝杂记》云:“缅地有淫鸟,其精可助房中术。有得淋于石者,以铜裹之如铃,谓之缅铃。”淫鸟泄精之说系传言,恐无科学依据。
缅铃自缅甸传入,明代文人以为缅铃只产于缅甸。其实印度也有“缅铃”。印度《欲经》第七章《迷力》提到阴□上嵌缅铃,以增加x力。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9.html
男用为嵌珠,如黄豆大小,助性力,金属制成。女用,其形状大如榛子、龙眼核,内放水银,分七层,水银内外流使之滚动,可发出声音。用以刺激……有鼻钮,应为系线绳用,缅铃放入……线留在外牵引,以防被吸入子宫。
2.缅铃自缅甸传入云南,再传入内地。传入后,在云南有仿制。因此有所谓真伪之分,自外域传入者为“真正缅铃”,以此为贵重之佳品,古代高官用以送礼。
3.明清时代性文化生活中实有之缅铃与传言中带几分神秘色彩的缅铃是有区别的,不应以明清人笔记中所记传言为据来考察缅铃。
《金》、《绣》、《浪》、《姑》《海》五种小说所描写近于写实纪实。“淫鸟泄精,裹成缅铃”之说似无科学依据。
缅铃在中国大陆可能已失传,人们见不到作为性文化遗产之缅铃实物。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地区或国家,是否有缅铃的遗存,待考察。
1991年8月,在长春召开中华全国第五次金瓶梅学术讨论会时,收到友人梅节先生自香港寄来的论文《说缅铃》③,该文指出‘今台湾之入珠,即缅铃之遗’。所谓入珠,即在Y茎上嵌入珍珠、钢珠之类。梅节认为入珠有害于健康,入珠反映了男性不健康的心理,出于强烈征服异性的心理,对自己性力缺乏信心。这一观点,在我们研讨缅铃时应给予重视。
由于缅铃的使用不广,文献记载不详,致使现代学者考释缅铃时容易产生失误。
施蛰存先生1991年写有《勉铃》一文④,他写道:“缅甸男子以此物嵌于势上,与妇人合欢时使其颤动,以求刺激。此物大小的记录,从黄豆到鸟卵,差距颇大,未知孰是。但无论如何,此物决不是放入妇人牝内的,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兰陵笑笑生实在没有见识过缅铃。”
据《金》《绣》《浪》明代小说的描写与明人谢肇淛、沈德符的记载,我们不能同意施蛰存先生以上的观点。
1993年春,笔者在加拿大多伦大学东亚学系访问,闲暇时在多伦多逛街,走入一家性保健品商店,见有一件性具,圆球形,如榛子大,系有一条细绳,据商品说明为女性自慰x具,不知珠内放有何物,是否可以自行滚动,也不知这是不是古代女用缅铃之遗。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9.html
《王汝梅解读<金瓶梅>》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9.html
注释: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9.html
①姚灵犀《金瓶梅小札、勉子铃》。吴晓铃《金瓶梅勉铃释》(《文献》1990年4期)。施蛰存《勉铃》(见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二,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潘建国《缅铃新考》(《文献》1996年1)。梅节《说缅铃》(香港《明报月刊》1991年8月号)。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9.html
②见《中国性科学》(北京)2003年12月12卷增刊。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9.html
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排印本。据李维桢《五杂组序》、《五杂组》之“组”字,典出《尔雅》,后世多讹作“俎”。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9.html
④见香港《明报月刊》1991年8月号。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9.html
⑤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二,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9.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9.html
本文获授权刊发,原文刊于《王汝梅<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