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金瓶梅》梦幻比较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相比而言, 《金》中的梦幻描写无法具有《红》之“梦”那种对全局的统摄力及强大的叙事张力。《金》中的梦幻描写在篇幅上要短得多, 如果说《红》是一张以梦幻织成的巨网, 《金》则只是几缕编排得错落有致的丝线而已。它们不事铺张地融合在作者娓娓道来的日常生活叙事中更多地体现出心理写实的倾向全书除荐拔群冤等少数几处, 它们基本遵循了“因情生梦”的生活原则, 使梦境成为心理活动的自然延伸。如第六十七回西门庆第一次梦见瓶儿, 竟从梦中哭醒过来, 书中有诗云:“个中邂逅相思梦, 风扑梅花斗帐香”。西门庆对瓶儿之死悲痛欲绝, 此后在很长时间里不能忘怀, 此梦正是西门庆不断追思的结果, 这才被潘金莲道破心事, 引起潘的强烈妒意。再如第九十三回写陈经济流落街头, 在冷铺中做了一梦, 梦见往昔的富贵, 这真实表现了经济在地位骤降之后对西门府岁月的无限怀恋。正所谓“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但历经此劫后的陈经济依然本性不改, 最终把自己送上绝路, 由此见来, 在笑笑生的冷眼觑处, 陈经济终是梦中人也。

《金》中梦幻描写的结构功能比之《红》亦要弱一些, 但《金》之“梦”在“归结”和“伏脉”两方面所表现的艺术功力, 却显然比《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艺术功能较为单纯的灵验之梦要高出一筹。我们先看《金》中的“归结之梦”, 小说第一百回乃是全书的大结局, 就有两处详写的梦幻场面, 一处是金兵南下, 月娘携西门庆死后所生之子孝哥往济南府投奔云离守, 途宿永福寺, 夜有一梦, 梦见云离守因对月娘逼婚不成, 砍杀了孝哥, 这一预示性的梦使月娘不得不把孝哥交给普静禅师, 递度为僧, 因而完结了“西门豪横难存嗣”的结局。另一处是幻景, 写普静师将《金》中的冤魂俱荐拔托生, 使西门庆、潘金莲等各有归属。将这两场大梦幻置于结尾, 笑笑生用意甚明, 千丝万线束于一端, 所归结的是生命的虚妄, 发散开去, 所开启的是下一次轮回。当然, 《金》中更多的梦出现在故事流程中, 推动情节发展, 为下文伏笔, 是为“伏脉之梦”。如张竹坡在评第六十七回”李瓶儿梦诉幽情”时就指出, “此回瓶儿之梦, 非结瓶儿, 盖预报西门之死也”。西门庆将瓶儿梦中嘱咐 (相似的话在瓶儿临死前说过, 这属于潜意识的重现) , 置若罔闻, 依然我行我素, 于是不免于灯油燃尽, 髓枯人亡的下场。再如第七十九回, 月娘梦见潘金莲与之争夺一件大红绒袍儿结果将红袍撕裂这一梦境作为现实世界的变形反映, 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既暗示了西门庆将成为妻妾性争夺的牺牲品, 精力日益耗损, 即将死于非命, 撕裂的红袍即为象征之物。又表明了月娘与金莲矛盾的白热化, 为日后月娘最终驱逐金莲埋下伏笔。此种伏脉之笔, 无论是情理发展的预示性, 还是细节描绘的前后呼应, 都做到使《金》故事情节针线紧密, 结构“如脉络贯通, 如万系迎风而不乱也。” (5)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1.html

基于两书梦幻描写的叙事视角与动力的不同, 彼此所达到的叙述效果也有空灵与质实之别。《红》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又另立了一个梦幻世界, 虽然它与现实世界有交叉, 叠合, 但其整体氛围空灵蕴籍, 深情绵邈, 超脱于世俗之上, 充满了形而上的气息。而《金》只是真实地反映或折射现世, 它的梦被镶嵌在日常生活琐碎的流程中, 附丽于衣食住行, 不足以构成整体价值意义, 只是梦幻的碎片, 现实的补充;如果说《红》是以梦作为叙述视角来观照一切, 它所表述的性爱, 也被剥去了世俗冲动的外壳, 幻化成一个浪漫的绮梦。那么《金》的叙述视角则是“性”, 在书中展示的是种种人性欲望的狂热躁动, 与《红》把“性”也写成淡淡的“梦”不同, 《金》中的“梦”只是“性”的一种, 而这正铸成两者在总体美学风貌上的重大分野。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1.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1.html

二、两书梦幻描写的文化心理分析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1.html

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认为:“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 (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 观念, 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 (6) 文化心理正是这种“传统的观念”的心理积淀, 而文学作品又是一定文化心理的产物。下面, 我们从整体之梦与局部之梦两方面来讨论《红》与《金》中梦幻描写所反映的文化心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1.html

就整体之梦而言, 两书共同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文化母题, 小说中关于人生幻灭的感叹比比皆是, 两书结构的设计更是生命幻灭感的形象注脚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道家和佛家思想对中国梦文学的塑形作用。最早可追溯到庄子“梦蝶”, 庄子一梦之后而不知身在何处, 复又发生“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 生命因无为而倍感空漠, 这是道家。佛家之人生观亦与此近,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7) , 角度有异, 同归于幻, 最彻底的是佛教中“五蕴皆空”的说法, 以为宇宙万物皆是假象而已。释道思想之影响可谓根深柢固矣!然而, 与之相表里, 自然界事物本就有盛极必衰的规律, 再加之古代文人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兼济天下”的宏愿往往落空, 释道于是变成了文人憩息心灵的精神后院。明清时期, 生当封建末世, 统治日朽, 作家们更是把这类夹杂着身世之悲, 家国兴叹的幻灭情绪推演到了极致, 《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都是那么强烈地表达出那种历经繁华和喧嚣后的死寂!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1.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