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源流观”、“小说观”二次论争之后,有关《金瓶梅》与《红楼梦》的第三次论争则进一步转到“文化观”上。1988年5月,周中明在“全国第六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并印发了《论<红楼梦>与<金瓶梅>是两种文化》的论文,批评人们“大有把《金瓶梅》的成就捧到《红楼梦》上面之势”,他认为《金瓶梅词话》是隶属于“封建主义思想体系”的作品,“作者的思想出发点,是要恢复传统的封建秩序,作者所使用的思想武器,是属于封建传统文化。”他比较《红楼梦》与《金瓶梅》后的结论是:“《红楼梦》与《金瓶梅》是民主文学和封建文学两种不同文化在我国小说中的典型代表。”两者的思想体系有“民主主义和封建主义这样两种文化性质上的区别。”周文发表后,张兵即撰写《论<金瓶梅>研究中的“封建说”》予以反驳,张兵通过引证小说中大量的情节内容,从“对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和“对妇女的态度问题”两方面人手反驳周文的观点,指出“封建说”的产生是由于“逻辑上的混乱,使正确的前提导致了错误的结论。”[66]
以上三次论争标志着《金瓶梅》《红楼梦》价值比较研究在新时期的逐步深化。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近年来,在对《金瓶梅》《红楼梦》比较明确褒贬的争论外,有一种意见颇引人注目,季学原《<金瓶梅>与<红楼梦>对读二题》一文,[67]在《金瓶梅》与《红楼梦》关系上提出一个新的看法,即“认为《金瓶梅》和《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如同双峰并峙,前后辉映,形成一个不可相互取代,不会相互掩盖,不能随意轩轾的互补性的关系。”这种观点虽有较强的现实参考价值,但也不免带有浓烈的折中主义色彩。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纵览对《金》《红》两书的价值比较,人们可以看到,其中明显地呈现为三种倾向:一是贬《金》扬《红》,二是贬《红》扬《金》,三是折中调和,但就总体而言,尽管有些研究者挟带着偏爱,或是对历史进行反拨的情绪,为《金瓶梅》正名,但《红楼梦》作为小说最高峰的地位毕竟是无法撼动的。历史的天平有过摇摆,但最终总倾向于《红楼梦》,这是历史的公论。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金瓶梅》与《红楼梦》同有“奇书”之誉,“红学”和“金学”也都是显赫的专学,相比而言,《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研究的领域还未得到两支研究队伍的充分关注,在学术成果上也还未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此外在两书比较研究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克服的认识误区,正如傅憎享所指出的:一些研究者因为对比较的目的认识不清,于是偏执于“去摘滴血认亲之举,”用“静观静态的比较”代替“动态的比较,”用“庸俗的比附”取代“整体的比较。”[68]这都是当代研究者在比较研究中应该注意的。我们希望,随着“红学”“金学”的深入发展,对两书的比较研究会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入,并由此开拓出更为开阔的学术空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注释: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①转引自王丽娜《<金瓶梅>在国外》,载《金瓶梅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358页。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②见陈昌恒整理《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辑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8、9、11页。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③④9325;[37][38][44][45][48][54]见侯忠义、王汝梅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l2月版,第468页,第469页,第469页,第470页,第480页,第463页,第467-468页,第463页,第470页。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⑤转引自王永健《<林兰香><金瓶梅><红楼梦>》,载《红楼梦学刊》1988年第3辑。
⑥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
⑦沈德符《野获编》。
⑧载《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第2期。
⑨[58]载《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3期。
⑩[41]《从<金瓶梅>到<红楼梦>》,载蔡国梁著《金瓶梅考证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74—75页,第85页。
9322;[34][47]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228-233页,第244-248页,第243页。
9323;载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第4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10、11、22页。
9324;郑继家《论<金瓶梅><林兰香><红楼梦>题材、主题的继承和发展》,载《盐城教育学院学刊》1988年3/4期;王永健《<林兰香><金瓶梅><红楼梦>》,载《红楼梦学刊》1988年第3辑。
9326;载《金瓶梅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86—88页。
9327;载蔡国梁选编《金瓶梅评注》,漓江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153-173页。
9328;载《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处第4期。
9329;载徐朔方编选《金瓶梅西方沦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175页-187页。
9330;见《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46页,第8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