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1;载《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2辑。
[21]载《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10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22]载《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内蒙占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23][24][25][26][40][55][56][59]见周钧韬编《金瓶梅资料续编(1919-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9—15页,第219—228页,第215页,第218页,第35页,第64页,第65页,第176页。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27] [50]见孙逊、陈诏著《红楼梦与金瓶梅》,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第12-16页,第23页。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28]前文载《金瓶梅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后文载《金瓶梅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l1月版,第174—181页。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29]载《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3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30][43][46]载《金瓶梅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99~104页,第94~95页,第96页。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31]载《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32]载《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1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33]载《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3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42.html
[35][51]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12月版,第61~68页,第204、208页。
[36]转引自张俊《试论<红楼梦>与<金瓶梅>》,载《金瓶梅研究》第110页。
[39]参见注释⑧[30]。
[42]祁和晖《青出于蓝一论<红楼梦>脱胎于<金瓶梅>》,载《国际金瓶梅研究集刊》第一集,王利器主编,成都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190页。
[49] 蛮《小说小话》,转引自张俊《试论<红楼梦>与<金瓶梅>》,载《金瓶梅研究》第107页。
[52] 《人文杂志》1990年第3期。
[53]《枣庄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59]见徐朔方、刘辉编《金瓶梅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第24页。
[60]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62页。
[61] 《从人物形象看<金瓶梅>与<红楼梦>》,载徐朔方、刘辉编《金瓶梅论集》,第174页。
[62]原载《南开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2期,后收入《金瓶梅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l2月版,本文所引据后者,第17页。
[63]《略论<金瓶梅>评论中的溢美倾向》——载徐朔方、刘辉编《金瓶梅论集》,第187页。
[64]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5月版。
[65]《再论<金瓶梅>评论中的溢美倾向——与宁宗一同志商榷》,载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第4辑,第64页。
[66]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第2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106-112页。
[67]载《宁波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68]《<红楼梦><金瓶梅>求同比较异议——兼再论曹雪芹的借鉴与创新》,载《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1期。
《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