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是人们所熟知的。他的 《闲情偶寄》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史上凌轹前人,首屈一指。他为《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所写的眉评、夹评,则是付刻的《金瓶梅》第一个评本,对《金瓶梅》的现实意义和艺术特色都有中肯分析,不乏真知灼见。他强调《金瓶梅》取材于“世情”:“此书只一味打破世情,故不论事之大小冷热,但世情所有,便一笔刺入”。所谓“世情”,是指现实社会的世态人情,不是历史故实,更不是虚幻的神话,而是人们日常所见的普通生活现实。这就抓住了小说内容的主要特色,从本质上揭示了《金瓶梅》的丰富社会内涵。李渔的评点还着眼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尤其对主角西门庆着墨甚多,指出这个艺术形象的复杂多样。至于《金瓶梅》的艺术描写特色,李渔尤为关注,沿袭传统的文论术语,一 一予以点明,如“白描”、“顿挫”、“伏脉”、“针线”、“文章捷收法”、“意到笔不到”、“画龙点睛”、“余波萦回”等等,为作者刻画人物的苦心孤诣作了总结,这在明代小说批评中是少见的,成为金圣叹、张竹坡谈论小说作法的先行者。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3.html
应当向读者做出交待的是,李渔是《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评点者,仅是笔者管见,随着十几年来《金瓶梅》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有的研究者曾提出是冯梦龙,但都缺乏有力的证据。看来,一时难成定论。不过,《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评点者的历史功绩,不会因此而湮没。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3.html
张竹坡为《第一奇书金瓶梅》写下的十余万字的总论、回前评、眉评、夹评,对《金瓶梅》剖析得最为完整、系统、全面,堪称《金瓶梅》研究的第一人。早期的所有国外改编本、节译本、全译本,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依据张评本。尽管张竹坡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熟知,然而真正知晓他的家世、生平、遭际,还是不久前的事。20世纪80年代,吴敢先生最先寻找到《张氏族谱》,几百年来笼罩在张竹坡头上的种种迷雾才彻底廓清。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3.html
张道深,字自得,号竹坡。江苏徐州人。生于康熙九年(1670)。26岁时为《金瓶梅》作评。惜其英年早逝,这位杰出小说理论批评家,在世仅29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3.html
张竹坡认为《金瓶梅》是描写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小说,是“一部世情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就沿用了张竹坡这句名言。张竹坡基于对《金瓶梅》全面深人了解,注意到这部长篇小说“因西门庆一分人家,写好几分人家”,“因一人写及全县”,并且他不满足于“止写一家,不及天下国家”,这个总体把握相当精确,同时又对小说“著此一家,骂尽诸色”的特色,做了深入分析。这在《金瓶梅》始终戴上一顶“淫书”恶溢的年代,不能不说是独具慧眼。“骂尽诸色”,就是揭露、抨击朝野上下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所以小说中处处流露出一种“愤懑气象”。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3.html
张竹坡这些评论应当说相当冷静、客观;不过他为反驳“淫书论”而作的《苦孝说》和《竹坡闲话》,又使他陷人主观臆测的泥沼里面,这正是张竹坡在评论《金瓶梅》思想内容时所反映出的矛盾心态。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3.html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艺术分析和艺术评价,在《读法》、回前评、眉评中占的分量最大,这也是张竹坡小说理论批评里最为闪光耀眼之所在。他注意到小说真实性之重要,并且对此又作了进一步探讨。《金瓶梅》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日常生活,但绝不是某个西门庆的“计账簿”,“不是死板一串铃”,简单的生活刻板记录。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小说,“其假捏一人,幻造一事,虽为风影之谈,亦必依山点石,借海扬波”,必然是现实生活与艺术幻构的结合。只要符合人物的“情理”,符合现实生活的“人情事理”,亦即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就是真实的,这也是文学作品真实性的完满体现。至于《金瓶梅》在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上取得的艺术成就,张竹坡花费的笔墨尤多。他称赞“何止百余人”的《金瓶梅》里人物形象,描绘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所谓“毛发皆动”,“心肺皆出”,“俨然纸上活跳出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3.html
潘金莲是《金瓶梅》中描写得活灵活现的一个主要人物形象。她的语言最富个性化,正如张竹坡评语中所说,好似“妒妇在纸上伸口吐舌而谈”,“一路开口一串铃,是金莲的话,作瓶儿不得,作玉楼、月娘、春梅亦不得,故妙”。张竹坡对《金瓶梅》善于在众多人物的场面中,写出各人不同的语言、动作和心态,更加极力赞赏。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3.html
六十二回写李瓶儿之死,包括死前、死后、报丧三大段文字,是《金瓶梅》写得最成功的一个大场面。张竹坡在回前评中做了细致分析,最后指出,不但“其三段中如千人万马,却一步不乱”,而且写各人“情事如画”,西门是痛,月娘是假,玉楼是淡,金莲是快”。《金瓶梅》还善于从身份、地位、职业相同相近的人群中,写出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张竹坡称之为“善用犯笔而不犯”。他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3.html
如写一伯爵,更写一希大,然毕竟伯爵是伯爵,希大是希大,各人的身份,各人的谈吐,一丝不紊。写一金莲,更写一瓶儿,可谓犯矣,然又始终聚散,其言语举动,又各各不紊一丝。写一王六儿,偏又写一贲四嫂;写一李桂姐,偏又写一吴银姐、郑月儿;写一王婆,偏又写一薛媒婆、一冯妈妈,一文嫂儿,一陶媒婆;写一薛姑子,偏又写一王姑子、刘姑子,诸如此类,皆妙在特之犯手,却又各各一类,绝不相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