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憎享 | 《金瓶梅》俗谚求因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道光二十年印行的《七家诗选》附有广告:「李光明书庄自梓童蒙各种读本。
书的内封有「昔时贤文」字样,显系此书确曾用过《昔时贤文》之名,是以首句「昔时贤文,诲汝谆谆」作为书名的。
印本封面为《增广贤文》,是在首句句侧益以「增广便读」字样,以示有所增益更易,更便于阅读,因以为书名。然而,原本《昔时贤文》今已不见,无法判定增删改益之详情。
「昔时」证实了此书所收俗谚是积久而成的。此书不仅盛于明尚且延及清乃至建国前。继其后又有《名贤集》,与《增广贤文》大体相类。
两书收谚相同者颇多,《增广贤文》更近俗,而《名贤集》向着文人靠近。
《增广贤文》不严格按四、五、七言,尚有杂言;而且也不依字数为序。
《名贤集》则依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之序编定先后。
陆游〈秋日郊居〉诗下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陆氏所说的「之类」,应当包括《昔时贤文》在内的;如今时海南出版社收入《蒙学丛书》一般。陆氏认为是「村书」,除发蒙必读之外,尚且有着通俗普及到穷乡僻壤、覆盖甚广的意义。
因其在民间流布极广,影响极深,对《金瓶梅词话》引录俗谚也应予以重视。
金瓶梅词话》是说话力的话本,尽管说话人文化偏低,他在童蒙时当是读过《昔时贤文》;便没入过村塾,也当是听到读过的人言传的。
不论「目染」还是「耳濡」,不能不深入说话人的心头;俗谚在他说话之时,便自然地「信口呼出」了。
把《金瓶梅词话》与《增广贤文》及《名贤集》粗略地比照,《金瓶梅词话》采录俗谚有近50条为《增广贤文》收载,或与《名贤集》共同收载。
这只是源出的又一种可能性的判断,而不是断定。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金瓶梅词话》所采用的俗谚,曾经被《水浒传》《清平山堂话本》采用,而且又曾经被收载于《昔时贤文》之中,这只是一种或然的传承的合理推断。
在俗谚的流变史的链环上,这几部书作为环节的作用的评估,仍须进行艰难的繁杂的工作。
俗谚流变之因令人困惑,所以困惑因其困难,由流溯源迫使人们去寻找流变史的最先的源头,那便是元杂剧。
戏曲与说书本是姊妹艺术,元杂剧与《金瓶梅词话》有着多方面的亲缘关系,这里不能详述。
「唱戏」明显地影响着「说书」,说话人把元杂剧中的引入说书乃是十分自然的事。
「戏场」影响着「书场」;元杂剧不仅对《金瓶梅词话》,便是先于它的《水浒传》以及后于它的「书场」外的案头小说,都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
《金瓶梅词话》《水浒传》所采用的俗谚,早在元杂剧中便广泛采用了。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时移语变;或因《金瓶梅词话》说话的需要,各按所需而略作变异,所谓大同小异。
下面排比几组语例,以供审视:
1.「人无千日好,花无摘下红。」(26)《增广贤文》及《庄周梦》作「百日红」。
2.「大风刮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话短长。」(31
关汉卿《陈母教子二折》:「凤凰飞在梧桐树,自有旁人话短长。
〈村乐堂〉「这个姐姐似凤凰飞在梧桐树,:自有旁人话短长。
3.「谁人汲得西江水,难洗今朝一面羞。」(23
「总教掬尽三江水,难洗今朝满面羞。」(《水》95
「东洋海水洗不尽脸上羞。」(关汉卿《金钱池三折》)
4.「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先见于郑廷玉〈后庭花〉2、又《恒言》3、《石点头》等小说频繁使用。
5.「路上说话,草里有人。」(1223
「墙有缝,壁有耳。」(2686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99,郑廷玉〈后庭花〉2以及《举案齐眉》2等)
6.「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7690,《水》28
元代郑德辉《三战吕布》:「俺在人矮檐下也,更兀则这里怎敢不低头。」又见于无名氏《黄花峪》3
继后明代的戏曲惯用,如沈璟《义侠记》、梁辰鱼《浣纱记》、张四维《双烈记》、张凤翼《灌园记》、张璟《飞丸记》等等。
小说也广泛采用,《西游记》第二十八回、《拍案惊奇》《喻世明言》《何典》2、《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等等。
7.「恶人见了恶人磨,见了恶人没奈何。」43)元代无名氏《谢金吾》2即有此谚。
《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三回此谚变异为「嫩草怕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
又见于《三宝太监西洋记》76以及明代邵璨《香囊记》14
《增广贤文》《名贤集》收录「草怕严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增广贤文》还收有「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须用恶人磨」。
不仅为元明戏曲、小说广泛采用,而且广布民间,成为常俗惯用之语。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八载:「吴为王弇州从甥,偶问曰:『少白乃欲死我,甥有何罪?』王笑曰:『事诚无罪,但谚所云「恶人自有恶人磨,则二君是也。」』」此一记载证明了俗谚的广泛性。
元杂剧采用的俗谚当然不是它的首创,俗谚的初始应该是来自民间,是民众的口头创作,突出的特点是俗谚的「俗」字,俗文化是俗谚的基本属性。
由口头进入元杂剧中人物之口,而后辑成了《昔时贤文》的专集,也益养着后来的《话本》与《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等名著和其他小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