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同时具有多层次的含义,既有具体的易于把握的表层意义,又有隐含着的不经过一番艺术思维便不易知其所以的深层内涵。
《金瓶梅》就是这样一部文学佳作:一方面“洞洞然易晓”,一方面又委婉隐曲,不好读懂。那些揭露西门庆贪赃枉法、结势害民,描摹男女床笫行为、酒宴陈设和僧道巫术的文字一睹即晓,那些从他人作品中“拿来”“镶嵌”在自身体系中的文字,一般说来也较少意蕴。
然而,《金瓶梅》除了像它以前的长篇小说采用大量的白描手法造成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之外,又在琐屑碎片似的意象组合上采用了种种含蓄化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虚实相应、有无相生、万象回应、意味无穷的深层意蕴。
这深层意蕴的形成既是古典长篇小说表意含蓄的进化,又是《金瓶梅》自身艺术价值所在。
因而要研究《金瓶梅》的艺术,就不能不分析造成其表意隐曲的原因。本文就是企图对此做点探讨试绎工作。
一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82.html
何谓“表意”?表意的概念是从文学作品的“言”、“象”、“意”三者关系中引发生成的。
无论古人或今人,都以语言、形象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手段。然而,语言与形象又有不同层次的分工。“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1]
这就是说,语言的职能是“明象”、“尽象”,描绘出一个个鲜明的形象。
如果越姐代厄,直接说出了作者的思想,那便是非文学的语言,至少是不成功的文学语言。而“出意”、“尽意”表达思想感情的任务则需靠形象来完成。
因此,文学意义上的“表意”指借象表意,即通过形象的构思、组织、穿插、布列等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作家采用的艺术手法不同,便会在象意的关系上形成诸如豪放率直、委婉含蓄等不同的风格。
所谓“含蓄”指与直率尽露相反、笔意深远、含而不露、意在象外的艺术特征。
其特点是不把文意直接“露”出来,而是运用委婉的手法,造成一系列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引起审美者的想象、联想,达到以有形表现无形,无形补充有形;以有限表现无限,无限丰富有限,实境生出虚境,虚境充美实境的艺术境界。
《金瓶梅》表意的委婉含蓄,早在明清两代就有人指出:“《水浒传》之指摘朝纲,《金瓶梅》之借事含讽”[2],“《水浒》多正笔,《金瓶》多侧笔,《水浒》多明写,《金瓶》多暗刺“一《水浒》明白畅快,《金瓶》隐抑凄恻”[3],
《金瓶梅》“于作文之法无所不备,,,“试看他一部内,凡一人一事,其用笔必不肯随时突出,处处草蛇灰线,处处你遮我映,无一直笔、呆笔,无一不作数十笔用”[4],因而,“读《金瓶》当知其用意处,夫会得其处处所以用意处,方许他读《金瓶梅》。”[5]
在以往有关的批评中,尤以鲁迅的概括最为精当:“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6]。
上引诸说中,“借事含讽”、“侧笔”、“暗刺”也好,“你遮我映”、“幽伏”、“相形”也罢,都是指小说表意手法的含蓄隐曲。在《金瓶梅》研究中出现的诸如“寓意”说、“苦孝”说、“政治讽喻说”、“人欲说”等不同见解,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金瓶梅》表意的隐曲含蓄。
正因此,历来有心的读者都感到《金瓶梅》是一部最难读懂的书。诚如梦生在《小说丛话》中说的:“中国小说最佳者,日《金瓶梅》,日《水浒传》,日《红楼梦》,三部皆用白话体,皆不易读,“一《水浒》、《红楼》难读,《金瓶梅》尤难读。”
《金瓶梅》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8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82.html
二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82.html
《金瓶梅》借象表意的基本特点是作者隐身于故事背后,靠情节、形象说话,意象间的联结组合构成了表意的特殊语言。
虽然作者也时而登场露面,但是每当表现作者内心真挚的思想情感时,“看官听说”一类的话就又不见了。
由于作者在塑造、结构意象中采用的表现方法不同,便形成了一部《金瓶梅》婉曲表意的多类形态。
择其要者,大体可分为遮蔽型、节略型、对映型、借代型四类。
指作者有意采用遮掩、隐蔽的手法,当文意随着叙述渐趋明朗时,又故作喷云吐雾之笔,造成隐不尽之意于峰回路转之间、轻云薄雾之内的境界。
“周贫磨镜”是小说第五十八回后半章的核心场面。故事由前半章情事徐徐引来—金莲打狗罚脾撒妒性,将好言相劝的母亲连推带骂逼出家门。
事后,还自以为是地向孟玉楼学舌,被玉楼劝止。二人信步来到大门首,遇磨镜叟。潘金莲独有的穿衣大镜,“这两日都使得昏了”,不能照清本相,需要磨一磨。
老人磨完了镜,因未能给卧病在床的老伴讨到“腊肉”,而伤心地“眼中扑簌簌流下泪来”,苦诉了不孝的儿子给老两口晚年带来的孤独优伤。
玉楼伶悯老人,拿来了“半腿腊肉”,潘金莲把母亲带给她的小米、酱瓜一同送给了磨镜人。这段故事是则含意深厚的寓言。镜子是照鉴之物,潘金莲的大镜昏了,照不清本相,喻金莲孝心泯灭,而不自省,故需他人洗磨一番。
磨镜老人磨亮了镜子,却未能以现身说法擦亮潘金莲执迷不悟的心。
正如张竹坡在此回总批中说的“磨镜非玉楼之文,乃特特使一老年无依之人,说其子之不孝,说其为父母之有愁莫诉处,直刺金莲之心,以为不孝者等也。”显然,磨镜叟的苦诉文字,是作者为表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8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