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连 | 《金瓶梅》方言研究及其他(下)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由此可见,宋代没有「四川成都府」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论者又指《警世通言》卷三十七〈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亦非宋人作品,谓宋代祇有「京东路」而无「山东」的地名,「所以,说话人如果说出『山东』这样的地名来,一定把听众弄得莫名其妙」[38]。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3.html

但「山东」无论是作为行政区或是地名,在《宋史》中出现了多达二百多次。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3.html

从《宋史》中多次出现「山东京东路」「山东京东招抚使」的说法来看,「山东」应系地名,不是指行政区,与「京东路」并不矛盾。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3.html

地名问题比较复杂,某一地名在长期的沿革、演变过程中,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化极多[39],有些地名虽经官方改过了,但民间是否就不用了呢?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3.html

民间艺人在使用地名时是否与正统文人一样呢?通俗小说是否与正史能保持一致呢?如果把这些可能都考虑进去,我们在下一个结论时就更要非常小心才行。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3.html

《宋史》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3.html

把语言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不但是可能的,也是提高文学研究科学性的一个途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3.html

事实上,语言学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通过考察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规律,为作品的断代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

笔者以为,无论在研究的态度还是采取的方法上,语言学研究者都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比如从词汇的角度看,近代汉语中的时间副词「便」出现得早,「就」出现得晚。

梅祖麟先生考察了共 250年间(公元 1200-1450)的十几部包括多种文体的作品中的「便」和「就」的使用情况,得出的结论是:

随着时代的变迁,用「便」的比例逐渐下降,用「就」的比例逐渐升高,大致可分为三期:

(1)1200-1300年,副词「就」不见或罕见,《孝经直解》中祇有1个副词「就」。

(2)从 1300-1400年,「就」字少见,如《水浒》《老乞大》《朴通事》中,平均至少要碰上四五个「便」字才会碰上一个「就」字。

从 1400-1440年朱有镦创作时期,有时「便」与「就」之比为 3:1。

(3)从《正统临戎录》中可以看出,1450年以后,「就」的出现频率已超过了「便」。

另外他还统计了几种戏曲不同版本之间宾白中的「便」与「就」的使用比例,结论也很相似。于是作者得出如下的断代标准:

(甲)「便」「就」比例超过 6:1(比如 5:1,4:1 等)的作品一定是写在 1300年以后;超过 2:1 比例一定是写在 1350年以后。

(乙)「便」「就」比例等于或超过 1:1(如 1:1.5,1:2 等)的作品一定是写在 1400年以后。

(丙)以上标准祇能用来确定某篇晚出,不能用来确定某篇早出(即:「就」的比例大可以说明作品晚出,但「便」的比例大不一定说明作品早出,因为后代的作品可以仿古而多用「便」字)[40]。

日本学者佐藤晴彦首先比较《平妖传》二十回本和四十回本入手(《平妖传》二十回本为罗贯中所作,四十回本为冯梦龙所增补),寻找冯梦龙的语言使用特点,然后再根据这些特点去考察「三言」中的作品,以确定哪些作品是宋元旧本,哪些经过了冯的修改,哪些是冯的新作。

比如他总结出在表示「难道」「怎能」时,冯梦龙使用「难道」「终不然」,不用「不成」「终不成」;在「恁般」「恁地」中,常用「恁般」;在表示「也许」「是否」之意时,在「莫、莫不、莫非」三个词中常用「莫非」,绝不用「莫」等,一共有十三项。

以这些标准来衡量「三言」,《古今小说》的第四十卷〈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很可能是冯梦龙创作;而第三十六卷〈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很可能是宋元话本,冯梦龙略作修改[41]。

朱德熙先生〈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用语法研究的方法考察古代小说中的方言,相对于大多数望文生义式的方言研究,显得更为科学。

论文作者在对汉语的不同方言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发现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

第一种是「VP 不VP」的形式,如「去不去?」「喝水不喝?」北方官话、大部分西南官话、粤语、闽语以及大部分吴语里的反复问句采取这种形式。

第二种形式是「可 VP」「你可相信?」,如吴语的部分地区、西南官话的部分地区和下江官话的部分地区采取这种形式。

作者还进一步发现,这两种形式有相互排斥的特性,就是说,二者不在同一种方言里共存。

作者又以此结论验之古代小说,取《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五部书为例。

在考察「可 VP」的时候,作者利用的是《西游记》和《儒林外史》,从二书中收集了大量例证,证实二书作者所用的反复问句与他们所在的方言点(淮安42、全椒)相一致,即采取「可 VP」的形式。

考察「VP 不 VP」形式时,用的是《金瓶梅》《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结果发现《金瓶梅》中的反复问句大部分是「VP 不 VP」形式,说明作者用的是北方官话;但也发现少量「可 VP」形式,且绝大部分集中在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里,恰符合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所云这几回系陋儒补入,「时作吴语」的情形。

而《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则较复杂,两种反复问句形式都存在,而且《红楼梦》里的「可 VP」形式比《儿女英雄传》多,《红楼梦》前八十回里的「可VP」形式比后四十回多,这反映了二书作者语言运用上的复杂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43]。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