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连 | 《金瓶梅》方言研究及其他(中)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律。

在这方面,要防止主观臆断的毛病,而这恰恰也是《金瓶梅》方言研究者经常犯的一个毛病。
即使我们在《金瓶梅》中发现了自己很熟悉的词汇,甚至「感到非常熟悉的乡土气息」,但在兴奋之余你也得静下心来,理性地看待你的这些「发现」,不能一厢情愿地把书中的一切都看成自己家乡发生过的旧事。
虽然某些词汇至今还活在你的家乡父老的口语中,但你如何证明这些词汇四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于你的方言中?反过来说,尽管某些词汇现在已经不属于某方言,但四百年前是否也是如此?
这些问题都必须拿出充分的证据来回答。
我们知道,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而语言三要素中,数词汇的变化最为活跃,试想最近十几年新词汇的出现,真有令人目不暇给之感;
而回过头去看四五十年前的词汇,又不免生恍若隔世之叹!几年几十年尚且如此,那么百年几百年词汇的变化又该如何?
当然,考虑到现代科技、交通等因素的发展,古代的变化显然不如现代如此迅疾,但受到朝代的更替、人口的迁移、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方的方言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某地的现代方言绝对不会与四百年前的方言完全对应,多多少少要有所变化。
比如《金瓶梅》中第二十四回详细描写了走百病,主山东说的学者承认「走百病」这个词峄县人是不懂的,因为现在的峄县没有这种习俗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明代的山东也不存在走百病的习俗呢?那可不一定。
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卷二明明载「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游寺观,谓之走百病」,峄县正是齐鲁之乡,想来也不会例外。
事实上,明清时期走百病之俗遍布大江南北,南到广东、湖南[29],西至陕西[30],所在地域十分之广。
生活中存在着这个习俗,文学作品及方志中又常常写到它,所以明清时人们对「走百病」这个词不会觉得陌生,当时恐怕连方言词都很难算得上。
再如有人针对张惠英在〈《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吗?〉中所列的「吴语词」指出:「《蒲松龄集》和《醒世姻缘传》反映了十七世纪的山东话。
而张文认为《金瓶梅》中非山东话的一些词语,在这两书中有。例如:丁香、厨下、八步床、式、太、卵、帖、下饭、老娘、堂客、田鸡、黄芽菜、、房下、韶刀、不消、走百病[31]。可见,这些词语在十七世纪的山东话中是存在的,我们不能根据它们现在的方言归属就断言明代也是如此。
(未完待续)

注释:

18 黄景湖《汉语方言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5 年。19 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3 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4.html

20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4.html

21 李时人〈贾三近作《金瓶梅》说不能成立〉,《徐州师院学报》1983 年第 4 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4.html

22 李凤仪〈《金瓶梅》东北方言词一百例〉,《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 年第 1 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4.html

23 李雪〈〈金瓶梅东北方言 100例〉指误〉,《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 年第 1 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4.html

24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4.html

25 戴不凡〈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北方论丛》1979 年第 1 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4.html

26 陈熙中、侯忠义〈曹雪芹的著作权不容轻易否定〉,《红楼梦学刊》1979 年第 1 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4.html

27 程启贵〈金瓶梅研究奇人苟洞〉,《江淮文史》2004 年第 2 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4.html

28 《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曾引此句,谓「宓山谓广漆黄,江漆黑。予谓黄者火之神也。南方火盛,漆得火之神多,故黄也。」顷见网上有散文〈姑苏赏雨〉也写到「江漆」:「洗得乌黑发亮的瓦和江漆斑斑的高棂,使她有种诗意的美丽,而这样的美丽,唯有雨天我才得一见。」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4.html

29 《广东通志》卷五十一:「十六夜,妇女走百病,撷取园中生菜,曰采青。」《琼台志》云:「十六夜,男子稍避,妇女聚出,或探亲、抛桥、揭庙,名曰走百病。」嘉靖《常德府志》云:「妇女相邀,成队宵行,名曰走百病。」

30《陕西通志》卷四十五引《临潼县志》:「十六夜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

文章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本文获授权发表,原文刊于《孟昭连<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