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雨 | “隐读者”对《金瓶梅》性书写的影响及其他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这种影响往大处说,有诸如对材料的搜集和取舍,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和线索剪裁,对故事发展节奏的张驰,或对某个人物、事件的褒贬等等。
往小处说,有诸如对文字的斟酌、润色,甚至对书写方式的选择,包括抄录对象文本的选择等,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隐读者”的影响。学者赵毅衡曾指出:“‘隐含读者’是‘文本结构期待的读者’。”[4]
如此说来,《金瓶梅》既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叙事文学文本,[5]作者在文本书写中也具有“隐读者”存在,而这类被作者(讲述人)所预设的非实体读者(参与者),它们会植根在文本结构形成的全过程中。
作者创作文本的过程,即是一个不断与自己脑海中预设的虚拟“隐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与“隐读者”相互间交流程度的深浅,决定了该文本写作所选择的整体结构布局,以及全部描述特征的情感表达需求。
相信《金瓶梅词话》的写作过程也不例外。既如此,分析“隐读者”存在对该文本批评的影响有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此,兰陵笑笑生在构建文本时就必需对“隐读者”要做出深层次的预设,我们一旦分析出他对“文本结构期待的读者”怎样预设,预设的根据又是什么等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能做出相应的解答后,便有望对长期以来该文本所存在的定性问题能得到更加清晰地对待。
《金瓶梅》研究历经了几百年的是是非非之后,阐释者对文本创作主旨的定性判断,一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出不同的观点。依照周钧韬先生的总结,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古人大体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淫书’”;二是“近人提出《金瓶梅》是一部真正的社会小说的观点,但没有为其摘掉淫书的帽子”;三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金瓶梅网提出了二十多种说法。……这二十多种说法中,值得注意的有四说:
1.‘反封建说反腐败说’。
2.‘新商人悲剧说’。
3.‘人生欲望说’。
4.‘情色的温床’”说。
该文罗列出在16个层面上有关性书写的内容,并指出四个方面的价值,继而提出:“《金瓶梅》是一部性小说”,并认为是“对晚明社会性纵欲风气的全方位揭示”[6]。
周文学术视野开阔,对今人有意避讳谈《金瓶梅》性描写问题的研究态度亦有所批评。可问题是那些影响文本性质的“性”事书写,作者究竟意欲何为?周文没有做出进一步分析。
通过文本细读可见,兰陵笑笑生预设这个文本“隐读者”的层面十分广泛。
他在与“隐读者”对话时是理性的,这一点通过看他对两性秘事描写中,已实际上放弃了过多的行为想象,表现出的是一种小心翼翼、以免滑向色情笔触的谨慎态度便可证明。
所谓对比产生思想,对比产生鉴别。把《金瓶梅》与当时流行的艳情或色情小说系列做一比较,便知所说不谬。
这种书写的情状,既可视为兰陵笑笑生对“隐读者”的参与度及指向性做出的引导,也可视为是预设的“隐读者”应对了兰陵笑笑生的书写策略后产生出来的效果。

《周钧韬<金瓶梅>研究精选集》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6.html

二、“隐读者”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分析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6.html

既然“隐读者”是作者对自我心中“期待的读者”的设定,这些非事实存在的“读者”便一直隐藏在作者创作文本的时时刻刻里。
那么,决定作者预设“读者”的类型就只能是与作者自身的认知环境、知识结构层次和书写能力强弱等方面有关,才能起到作用。
这个概念可用一个比喻加以说明:作者形同一名旅者,他通过截取一段行程的镜头来反映即时的感受和想法。这时能与之分享镜头感的只能是同行的旅人。
该比喻说明,作者只能在他所熟悉的场景(认知环境)社会谱系中(镜头内容)选择文本的预设“隐读者”(同行旅人)。而文本在结构(知识层次与写作能力)完成的过程中,预设“隐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了互动与交流,从而达到所成。
因为作者与“隐读者”只存在于一个共同的文本参照(现实生活)谱系中,这包括他们共同的社会规范,即与“隐读者”和文本将来会共同面对的现实中存在的实体读者。
因此,作者、“隐读者”、实体读者三体构成了文学批评中“人”的实际指称,这三者之间,他们所共有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认知的因素,以及作者曾经阅读过的各类文字性作品,都会转化为众多信息能,起到对作者创作文本的暗示作用,这便是通常意义上说的“心灵的投射”。
当然,这些因素,以及各种阅读投射,都会或多或少地保留在作者的意识域之中,并会投影在作者所书写的文本当中。
这种对作者的投影与反射作用,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复制,而是作者在结合写作的文本叙述需求后,对已有的文字信息涵养和已有知识结构做出的选择、组合、加工之后,使得该文本能形成新的样貌,建构出新的形式,传递出新的信息。
这些新样貌、新形式和新信息,则促使文本与“隐读者”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并得以完成。这说明创作与抄袭机制是有根本的差别。
作者在书写时间中与“隐读者”之间经常发生的这种内部言语交流的过程,往往需要对词汇加以各种选择性的组织,并且有所斟酌。
而这种语汇的组织,必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伊瑟尔把这种在创作文本中组织材料(素材)显现的形式、技巧、结构等等称之为“叙事策略”。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9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