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明 | 论《金瓶梅》中运用比喻的艺术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菊因揭露潘金莲与陈经济的奸情而遭毒打,作者便打比喻说:「正是: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第83回)

潘金莲与陈经济有奸情,这是事实。秋菊只不过如实说了一下,就被潘金莲、春梅扣上「骗口张舌,葬送主子」的罪名,横遭毒打。这岂不是太专横霸道了么?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6.html

任何一个稍有正义感的读者看了都会激起对金莲、春梅的不满,而对受迫害的秋菊寄予深切的同情。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6.html

可是作者的爱憎感情却与我们截然相反。他把秋菊的无辜受迫害,看成是咎由自取,喻之为「蚊虫」「嘴伤人」,「遭扇打」活该!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6.html

这是公然为春梅的挑唆和金莲的暴行开脱罪责,也是对秋菊的形象的莫大的丑化和诋毁。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6.html

戴敦邦绘 ·庞春梅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6.html

有的比喻失当,不仅是由于作家缺乏正确的爱憎感情,而且还反映了作家对人物形象缺乏本质的认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6.html

如王六儿是个淫荡的妇女,她先与小叔子韩二通奸,继又成为西门庆的情妇。可是作者却把她比喻为「若非偷期崔氏女,定然闻瑟卓文君。」(第37 回)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6.html

众所周知,崔氏女莺莺和卓文君,都是妇女中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光辉形象。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6.html

六儿是有夫之妇,她与西门庆的偷淫,绝不是为了争取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而是为了以卖淫觅取钱财。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6.html

把王六儿比喻成崔氏女、卓文君,完全歪曲了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如同把一堆牛屎比成一簇蔷薇花一样,显得实在太荒唐可笑了。

它反映了作家把正当的情欲和污秽的奸淫混为一谈,而认识不清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结果通过比喻使人物形象不是更加鲜明和突出,而是横遭扭曲和错位。

作家审美情趣的庸俗、低级,也是造成《金瓶梅》中有些比喻使用不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应伯爵对妓女郑爱月说:「你这两只手,天生下就是发髠的肥一般。」(第68回)这种比喻,无异于下流、淫秽的脏话,只能对淫荡的色欲起渲染作用,而毫无美感可言。

比喻不仅需要精当、贴切,而且还要富有高尚的情趣和隽永的美味。但是这种高尚的情趣,绝不是卖弄玄虚,故作高雅,这种隽永的美味,也绝不是玩弄文字游戏,故作艰深。

《金瓶梅》中的有些比喻,便未免这种弄巧成拙的游戏笔墨。如王六儿来给西门庆悼丧,吴月娘在后边骂不绝口,拒不接见,「吴大舅问道:『对后边说了不曾?』来安儿把嘴谷都着不言语,问了半日,才说:『娘捎出四马儿来了。』」(第80回)

什么是「四马儿」呢?用「四马儿」又究竟比喻什么呢?一般读者看了不免要发懵,感到不知所云。原来作者在这里是用拆字格作比喻,「四马儿」是隐喻着一个「骂」字。

我们并不一概反对用拆字格来作隐喻,关键是要使「隐」的效果不是「晦」,而是「显」。

如作者为了说明潘金莲相思陈经济,便写道:「金莲每日难挨绣帏孤枕,怎禁画阁凄凉,未免害些木边之目,田下之心。」(第83回)这「木边之目,田下之心」,原来是隐喻着「相思」二字。

不经点破,读者难免感到费解。《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中也用了这个隐喻:「本妇便害些木边之目,田下之心,要好,只除相见。

这是用在人物语言中,来表现妇人心害相思,而口难明言的情态。故以此隐喻「相思」二字,便活画出了那个含情脉脉而又羞羞答答的妇女形象,起到了以「隐」喻「显」的作用。

而《金瓶梅》是把这个隐喻用在作者的叙述语言中,不仅毫无必要,而且显得生硬做作,晦涩难懂。这是故作高雅、艰深,玩弄文字游戏者,不能不自食其恶果。

总之,《金瓶梅》中运用比喻的艺术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迪:小说中比喻运用得好坏,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成败,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精彩的比喻,犹如字字珠玑,必然使人物形象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蹩脚的比喻,则如同布下人为的阴影,使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横遭窒息;如何运用比喻,绝非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而确实是受作家的思想指导、受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支配的「语言艺术中的艺术」;

美妙的比喻,既必然来自群众生活的海洋,同时又是作家思想的闪光,审美情趣的揭橥和艺术修养的发轫,运用比喻的艺术岂容忽视?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周中明 著

注 释:

1 秦牧:《艺海拾贝‧譬喻之花》。

2 秦牧:《语林采英》。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年)。

文章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本文获授权刊发,原文刊于《周中明<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转发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