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华 |《明代诗学思想史 • 导论》(四)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阶级”或“品第”的划分,充分显示其对古典诗歌历史所作清理和剖析愈益精细和慎密。

可以认为,《诗薮》一书正是通过对诗歌史“变”的运动态势及其错综关系的深入考察,建构起涵盖广阔、梳理精密而可供实践参照的古典诗歌变化发展谱系。

《诗薮》书影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4.html

三是批判性特征。
检察明代诗学思想系统,往往能够体味出寓含诸家著论当中强烈的批判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现象本身反映了明代知识群体相对活跃的思维方式。
合而观之,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涉及对前代诗歌的评判问题。
可以看到,宋元诗歌尤其是宋诗是明代众多诗家或论家批评的重点的“负面”目标,如果说特别是宋人严羽《沧浪诗话》对比“盛唐诸人惟在兴趣”,指擿“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139],在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对宋诗展开深切检讨的先声,那么时至明代,对宋诗的排击更趋普遍而激烈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其中,特别是七子派及其追从者执持的反宋诗倾向,不能不说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虽然针对宋诗具体到有明诸家的看法,他们的态度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宋诗在明代总体的处境是趋向边缘化,质疑之声大于称誉之声。
这一方面,唐诗经典化的加剧固然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则和明人批判意识的增强有着紧密的关联,在他们更为敏感而严苛目光的审视下,宋诗的负面特征与影响被极度放大。如陆深有言“宋人宗义理而略性情,其于声律尤为末义,故一代之作每每不尽同于唐人”[140]。
这无异于比照唐诗而贬抑宋人一代之作。
至于李梦阳提出“宋人主理作理语”,“又作诗话教人”,致使“人不复知诗矣”[141],并与何景明分别喊出“宋无诗”的口号,继后的胡缵宗又宣称“唐有诗,宋元无诗”,“宋元非无诗,有诗不及唐耳”[142],则更直接而彻底否定了宋诗的价值,同时因其缺乏对宋诗加以的理性鉴别,难免流于近乎情绪化的偏激。
不过这恰恰表明,他们正是出于高度敏感和绝对严苛的审视立场,断然作出对宋诗展开彻底清算的自我选择。
与上述诸士相比,体现在“吴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身上的反宋诗倾向,则又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成为其诗学立场的特异之处。
祝氏审视宋诗得出的一个惊世骇俗结论是诗至宋而“死”:
“盖诗自唐后,大厄于宋,始变终坏,回视赧颜,虽前所论文变于宋,而亦不若诗之甚也。可谓《三百》之后,千年诗道,至此而灭亡矣,故以为死。”
他之所以极度厌薄宋诗,不啻是因为“宋诗特以议论为高”而违离了“诗忌议论”[143]的表现艺术,更主要的是根本于他对宋代学术思想的强烈质疑或抵触。
在他看来,“凡学术尽变于宋,变辄坏之”,宋代学风专独而强势,不仅于汉唐学术传统“都掩废之”,使得后世学者“尽弃祖宗,随其步趋”[144],助长了思维惰性,而且极大地侵蚀了诗歌领地,遂有“牙驵评较”、“嚣讼哗讦”、“眩耀怒骂”种种之态“于诗而并具之”[145]。
所以,反宋诗实被祝允明纳入其整个反宋学体系,包含其中的批判意识也更为强烈。
不独如此,在涉及对前代诗歌的评判问题上,明代诸家将批评的锋芒除了对准“负面”的目标,也指向“正面”的目标,这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他们更具批判性的姿态。
如杜甫诗歌一直是七子派诸子在宗唐总体目标主导下重点尊尚的对象,但与此相伴随的,则往往又是他们对杜诗严苛的挑剔。
像何景明自称学歌行、近体“有取于(李、杜)二家”[146],属意杜诗颇多,然同时又质疑杜甫七言歌行“词固沉着,而调失流转”,“博涉世故,出于夫妇者常少”[147],人已熟知;而如王世贞也自述早年学古所取,“近体则知有沈、宋、李、杜、王江宁四五家”[148],纳杜诗近体于少数重点取法对象之列,足见他对于杜诗的重视程度。
但这并不表明进入他阅读和取法视域的杜诗在其心目中已臻于完美,耐人寻味的是,杜诗包括近体在内的不同体式,又恰好成为他指擿瑕疵的目标之一,[149]这在某种意义上,又未尝不是与他包含自觉批判意识的求全责备的审察态度联系在一起。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则涉及对本朝诗歌的评判问题。在这方面,特别如胡应麟《诗薮》、许学夷《诗源辩体》都较系统评及“国朝”诸家之诗。
《诗薮》揭示诗歌史的盛衰变化轨迹,提出“一盛于汉,再盛于唐,又再盛于明[150],可见其对本朝诗歌的倾重。
汪道昆序《诗薮》,谓其“凡诸耄倪妍丑,无不镜诸灵台”,“瑕瑜不掩”[151],大致不失为中肯之言。
确实,胡应麟对本朝诸家之诗除了指出其“妍”、“瑜”,也并不掩饰其“瑕”、“丑”,这包括他对同属复古阵营的七子派诸子诗歌疵病的指擿。
如评前七子及其羽翼之作:“派流甚正,声调未舒,歌行绝句,时得佳篇;古风律体,殊少合作。与嘉、隆诸羽翼,大概互有短长也”[152]评后七子之作
“于鳞七言律绝,高华杰起,一代宗风。明卿五七言律,整密沈雄,足可方驾。
然于鳞则用字多同,明卿则用句多同,故十篇而外,不耐多读,皆大有所短也。
子相爽朗以才高,子与森严以法胜,公实缜丽,茂秦融和,第所长俱近体耳。”[153]
可谓“长”“短”并见。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4.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