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华 |《明代诗学思想史•导论》(三)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再从文学影响和传播的层面来看,较之前七子,后七子的力度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其中特别是和身为后七子复古盟社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的王世贞的个人作为分不开,尤其自隆庆四年(1570)李攀龙辞世后,王世贞独主盟社,操持文柄,四方之士“望走如玉帛职贡之会,惟恐后时”[66],其时即吸纳了一批文人学士,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后七子的新生代成员,有的成为志趣投合的同道,于是形成一个以王世贞为中心的后七子羽翼群体。
在诗学思想方面,大体观之,这些羽翼之士不啻是站在七子派的立场,传递应和李、何及李、王诸子的声音;而且更值得注意的,则是他们以自身的经验和趣识,在各自关注的层面作出相对独立的个性化判断,较之李、王等人,其观念意识更具包容性与开放性,体现了后七子后期诗学思想的一种变化态势。
以后者言之,归纳起来,至少有这样几个动向值得注意:
一是关涉诗歌时代性价值的辨认,重点指向宋元诗歌的定位问题。
诗学史的演变进程证明,唐诗的经典化压缩了宋诗乃至元诗的接受空间,七子派在明代诗坛的崛起,以其对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经典化建设的全力投入,加剧了宋元诗歌尤其是宋诗的边缘化。
在后七子后期阶段,如何看待宋诗乃至元诗的价值,或成为一些羽翼之士讨论的话题。如“后五子”之一的汪道昆,虽于古近体重视汉魏和盛唐之作,但又提出“降及輓近二代,不可谓虚无人”[67],将两代诗作纳入择取之列,不无重新评估宋元诗歌价值的意味,这也因此被胡应麟解释为“其旨不废宋元”[68]
而如“末五子”之一的李维桢,乃将《诗经》以降古典诗歌的演变历史简括为“以诗为诗,《三百》而后,最近者汉魏,其次唐,其次明”[69],其中除了鼓吹明诗之盛,同样亮出推崇汉魏和唐代诗歌的基本态度,成为靠近七子派诗学立场的某种表征。
然他又声明,“宋诗有宋风焉,元诗有元风焉”,“故行宋元诗者,亦孔子录十五国风之指也”,指示宋元诗歌承续《国风》传统的独特意义,并作出“不以宋元诗寓目,久之悟其非也”[70]的自我反思。
在宋元诗歌尤其是宋诗问题上,尽管如王世贞晚年也曾有“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的表态,抑宋的态度似乎有所缓和,但他又坚持认为何景明“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俊实浅俗”的评语为宋元诗歌之“定裁”,实际并未在根本上改变“惜格”而抑宋的初衷,且其主张于宋不废“人”、“篇”、“句”,原本即以“此语于格之外者”[71]
比较而言,如汪道昆、李维桢对待宋诗乃至元诗,则并不限于局部性的“人”、“篇”、“句”的认同,而主要放眼于诗歌史的背景而通观时代,为宋元诗歌重新进行价值定位,其辨识价值的角度诚不相同。

《宋诗选注》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6.html

二是致力于“师古”与“师心”关系的解析。如汪道昆曾将诗友俞安期之作总括为“语师古而无成心,语师心则有成法”[72],实则表达了他对“师古”与“师心”二者关系的看法。顾名思义,前者指外向法他,后者指内向法己,在汪道昆的表述中,二者并列兼顾,意味着互相理应构成相合不悖的关系。
可以看出,汪氏强调师古法他之际不失师心法己,蕴含摹拟之中又求创新变化的期望,这多少接近七子派大多认同的“拟议以成其变化”[73]的学古原则。
不过比较起来,其中的差别又不可谓不明显。特别是汪道昆对于“师心”的定义,尽管含有“恒自内于绳墨”[74]的平衡前提,以古人法度相制约,但同时凸显了以“心”为上的注重主体内在体验之特性,或谓之“文由心生,心以神用。
以文役心则神牿,以心役文则神行”[75],或谓之“言志为诗,言心声也。吾道卓尔,推潜心者得之”[76]。
类似的说法也见于“末五子”之一的屠隆之所述,即他主张既要“禀法于古”,又须“铸格于心”[77]。
合观其论,所谓“禀法于古”,指认的是一条学古习法的诗歌创作径路,也表明他基本认同七子派诸子重视从古典文本中体认法度的学古策略。
尽管如此,屠隆并不赞成诸子过度执守古作体格或体式而加强“体”“法”关系的体认方式,因此又以“铸格于心”相照应,突出“心”“法”之间的关联性,旨在超越对于古作体格或体式的单纯摹拟,消释为七子派诸子强化的“体”“法”的紧密关系。
循其思路,他所强调的,乃是“心”对“法”的消化与布置,在“心”统摄下的“法”的运作。
这意味着对法度的体认,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心内的基础和工夫。汪、屠所论的相似之处在于,不仅主张维系“师古”与“师心”的平衡或制约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凸显“师心”的特殊意义,强调主体在体认法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相对消解了倾向高度规范和严谨的循法思路,在一定意义上,这又是对从李、何诸子到李、王诸子愈益趋于强化的技术理念的自觉修正。
三是表现在诗歌审美取向上的自我调整。
就此,登于“末五子”之列的胡应麟的有关论述,已显出一端。胡氏生平和王世贞交往密切,颇受后者器重,且其论诗也深受世贞的影响,因此多被视为直承世贞之衣钵,以至于集中体现其诗学思想的《诗薮》一书,被清人钱谦益当作“耳食目论,沿袭师承”的典型案例,斥之为“大抵奉元美《巵言》为律令,而敷衍其说”[78]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