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华 |《明代诗学思想史•导论》(三)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袁宏道集笺校》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6.html

其次,体现在他们对“真诗”意涵和宗旨的诠释。讨论公安派的诗学思想,人们习惯上往往将其和袁宏道所主张的“性灵”说联系起来。事实上,“真”而非“性灵”才是该派思想与文学围绕的核心所在,它也是“性灵”的最终旨归。[87]
袁宏道、中道以及羽翼之士江盈科,都曾反复申述“真”的问题。这一核心观念被推行至诗学层面,理想诗歌创作形态的“真诗”成为他们的一种理论诉求,特别是身为公安派核心人物的袁宏道,其“真诗”的主张和他对于“真”之人格的追求联系在一起,这也充实了“真诗”的理论内涵。
袁宏道提出“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谓真人”[88],“真人”之“率性而行”推至诗歌的表现层面,则是“任性而发”而成为“真声”或“真诗”[89],个中体现了其对李贽所强调的“童心”之自然之性涵义的直接承袭。
不论是他夸言“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的“真乐”[90],抑或侈谈“唯会心者知之”的“自然”之“趣”[91],几乎都是对人之各种本然情感欲念的极力渲染,突出的是它们的自然属性,此即为“真”的本质之所在。
至于他推崇“无闻无识真人所作”而“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的“真声”或“真诗”,实际上又是将“真”的人格追求复制到诗学的理论表述之中,将排除一切社会理性因素干预而直通“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的自然之性贯穿于诗歌作品,以强化作为本然情感欲念的“真”的纯粹性和统摄性,“真诗”的理想形态则体现在这种自然之性无所隐蔽或无所修饰的畅达表现。
袁宏道等人推崇“真诗”的宗旨,在狭隘的层次上,主要针对的是以七子派为代表的“近代文人”,意在彻底清算其“粉饰蹈袭”的复古之“气习”[92]。
他们基于对诗歌史的动态观照,认为各代诗歌“变”的创作个性消弭了时代性的价值差异,“变”使得各代相异的基础则源自“真”,七子派及其追从者在静态的层面强调诗歌史上理想文本绝对价值优势和示范意义,容易导致拟古失“真”的后果。
在宽广的层次上,特别是袁宏道对“真诗”的主张,传达的是“真人”的理想人格和实践这种人格的人生哲学,而并非孤立的一种理论表述。
“真人”既是精神世界中的自主者,又是物质世界的纵情者,其淡却的是社会的道德伦理,自我的真实存在和本然的生命意愿被当作人生实践的明确方向和不二准则。
因此,“真诗”说又是为配合理想人格及人生哲学的全面演绎而提出的,成为袁宏道在理论层面进行的一种宣示策略。
与公安派相似,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在晚明文坛的崛兴,同样令人瞩目。钟、谭合作编选《诗归》,“稍有评注,发覆指迷”[93],并在诗学问题上颇多论见,显示他们力图指引诗歌创作路径的高度的自觉意识。
他们俨然以“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的诗界变革者自命,根本的目标在于重新确立一条为七子派所偏离、为公安派所轻视的学古路线,这条路线的核心观念就是寻求与“古人精神”相冥契,而所谓“古人精神”则从“古人真诗”中呈露出来。
不论是钟惺将“古人精神”或“古人真诗”定位在“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94],还是谭元春宣称“夫人有孤怀,有孤诣,其名必孤,行于古今之间,不肯遍满寥廓”,均在极力发掘和表彰一种孤迥不群、超离流俗的精神品质和从中激发出来的独立非凡的创造能力。
他们认为,这样的一种精神品质并非与生俱来的本然存在,而是得益于主体的修习炼养工夫,唯有如此,才能不使“心目中别有夙物”[95],才能蓄聚“幽情单绪”、“虚怀定力”。
尽管钟、谭将这种精神品质理解为“古人精神”核心之所在,或者“古人真诗”特质之所系,但若和公安派袁宏道关于“真诗”意涵的诠释比较起来,还是迥然有异,前者倾向于从“平气精心、虚怀独往”[96]或“冥心放怀”[97]的心性涵养着力,以使“性情渊夷,神明恬寂”[98],呈露在诗中的是最终归向心性粹然空明、清虚淡寂的精神境界,后者则放眼于承载“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而带有人之普遍而本然情感欲念的自然之性。

《隐秀轩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6.html

如此来看,二者对于“真诗”概念或意涵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并且,钟、谭解释旨在冥契“古人精神”的主体修习炼养的具体方式,格外注意“学”与“思”两个重要的环节,特别赞赏“好学”、“深思”之类的自我修持之法,突出了知识积累和心智完善的必要性,这又与袁宏道推尚“真人”“无闻无识”的反知主义立场完全不同。
考察钟、谭的诗学思想,同时无法忽略他们反复主张的“清”与“厚”这两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以“清”而言,钟、谭所论如放置在晚明的文学境域,并非是一种完全孤立的诉求,这是因为,对比七子派偏重雄深浑厚或博大高华诗风的审美取向,晚明的诗家或论家中间已浮现以“清”相尚的论调,显示对这一古典诗学传统概念的倾重。
在此意义上,钟、谭论诗强调“清”的审美概念,多少折射出一种时代性的观念导向,它不但连接古典诗学传统,也显露当下诗界尤其是有异于七子派主导的复古时代的审美异动。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