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华 |《明代诗学思想史•导论》(二)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前七子复古诗学表现出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乃指向李、何诸子注重法度的一种技术理念。
刘若愚先生《中国文学理论》论及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诸如“规矩者,法也。仆之尺尺寸寸者,固法也”,“若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犹班圆倕之圆,倕方班之方,而倕之木,非班之木也”[18]之类的辩驳,提出李梦阳此说意在申辩他所摹仿的不是古人的文字或观念,而是具现于古人作品中的文学技艺的规则或方法,显示了一种“技巧概念”。
根据这一概念,文学的创作被视为精心构成而非自然表现的过程,它注重的是“技艺”,从而导致李梦阳相信拟古主义以及遵循规则或方法。[19]此论诚为的见。
其实不仅是李梦阳,重视古典文本技艺性规则或方法的意识,在前七子其他成员中也不同程度存在,虽然各人认知的角度间有侧重或差异,李、何二人为此曾经发生的彼此论争,就是最典型不过的例证,但大多又将习法视为学古的一条必要途径,二者构成紧密的逻辑关联。
从这个意义上说,返归“古俗”的实践方式,就在于体认古作相应的法度规则,熟习古作的体格或体式。从明代前期诗学领域的大势观之,经世实用意识占据上位,在台阁文学势力呈现活跃态势的情形下,实用主义获得馆阁文士的普遍认同,成为带有官方背景的一种强势的诗学话语。
相比较,前七子构建的复古诗学,基于某种技术理念,加强学古与习法的联系,重视诗歌体制层面的建设,以回归诗歌本体艺术为导向,更多将注意力聚焦于诗歌的审美功能,相对于凸显在明代前期诗学领域的经世实用意识,事实上形成一种反逆的态势。
尽管李、何诸子在强调学古习法之际,面临自我创造性缺失的潜在风险,但这种趋于上升的法度意识以及对于诗歌审美功能的关注态度,则提示其超离实用主义而转向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
如进一步拓开考察的范围,前七子在结盟过程中不断扩大的文学交游圈,特别是其中的同盟者,自然又为我们整体和横向探究前七子诗学思想形态提供了针对性的目标,这些同盟者既与李、何诸子保持不同程度的同调,也基于各自的经验、识力、趣味以及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在具体的诗学取向上,较之诸子又有所不同。
加强对于这些异同点的透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而立体地认识前七子的文学影响,以及流派内部诗学观念的交流与碰撞。这当中身为前七子文学阵营成员的李濂、黄省曾、顾璘、陆深等人,他们的诗学观点本身和李、何等人有着不少的共识,同时又存在某些异别。
如李濂提出“正轨以慎其途,旁求以参其变”,“气格雄浑为之主盟,词彩葱蒨为之佐辅”。前者涉及诗体的取法,其于五言古诗即以汉魏之作为“正轨”,与李、何诸子确立的古诗宗尚目标接近,而作为与“正轨”相对应的“旁求”,则于歌行、近体除“必则李、杜”之外,“更以初盛唐诸公参之”,以强调“体无常师”[20],取法的范围相对开阔,与李、何等人诚然有别。
后者涉及诗歌的表现风格,比照李、何诸子大多倾重“雄浑朴略”[21]的诗风,李濂强调“气格”主于“雄浑”,显与之合调,但他同时要求佐以“葱蒨”之“词彩”,则又和诸子“贵情不贵繁”、“贵质不贵靡”[22]的风格取向不尽一致。

《嵩渚文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7.html

再如顾璘提出,以“骚赋期楚,文期汉,诗期汉魏,其为近体也期盛唐”为“词教之正宗、文流之永式”[23],其于诗歌所依循的,不外乎为李、何诸子所推崇的古近体分别重汉魏、盛唐诗的宗尚路线。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的诗学主张全然和诸子合拍,特别是如他指出,“诗之为道,贵于文质得中,过质则野,过文则靡”[24],突出的是兼顾文质、调合二者的折衷思路,这自和诸子大多“贵质不贵靡”的以质为尚的观念已有差异。
站在考察前七子文学影响乃至明代中期诗学思想发展趋势的角度,我们还需将视线再移向自弘治中期至嘉靖中期,在前七子及其同盟倡导复古的同时和稍后,活动于当时文坛而笃志复古的文士群体,他们的诗学立场同样值得关注。
这一群体当中特别如陈沂、袁袠、胡缵宗、王维桢、孙陞、朱曰藩等人,在文人圈颇受瞩目,他们虽未直接加盟前七子的文学阵营,但大多和诸子阵营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审察他们的诗学思想,其中有的深受李、何等人复古理念的影响,步武诸子之迹,为之鼓吹呐喊;
有的在诗文主张上,原本和李、何诸子较为契合,复古的趣味相近。这些方面,又相对集中在诗歌宗尚目标的选择、诗歌体制的建设、学古习法的方式等有关问题上。
综理其绪,他们围绕这些问题所展开的讨论,既和李、何诸子具有吻合之处,又间或有所演绎和补充,客观上对于延续和传播前七子复古诗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另一个方面,特别从嘉靖之初以来,前七子构建的复古诗学也进入一个被调整和变移的时间段,观其变化情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李、何诸子宗尚倾向有所不同而推尚六朝诗歌,从溯源的角度,重新梳理六朝与唐代诗歌之间的关系,揭橥六朝诗歌影响唐代诗歌的历史意义。
察其原因,除了受到地域文学意识的驱使,还出自调整李、何诸子复古理路的考量。应当说,推尚六朝诗歌者之所为,造成和前七子在诗歌宗尚目标选择上的某些差异确是事实,但这种差异并未上升至如有研究者所认为的一种宗尚的对峙。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7.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