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华 |《明代诗学思想史•导论》(一) 2022年12月17日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再如简锦松《明代文学批评研究——成化、嘉靖中期篇》(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余来明《嘉靖前期诗坛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杨遇青《明嘉靖时期诗文思想研究》(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饶龙隼《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周海涛《元明之际吴中文人文学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汤志波《明永乐至成化间台阁诗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等,主要就明代不同时段或特定地域及文人群体所呈现的文学思想或诗学思想特征展开探讨(如《明代文学批评研究》与《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二书,即分别将成化至嘉靖间苏州地区文人群体的文学思想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之一),其中尤于诗学思想形态多有揭示。 又如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查清华《明代唐诗接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孙青春《明代唐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孙学堂《明代诗学与唐诗》(齐鲁书社2012年版),则着重从接受的层面,考察以复古派为主要代表的明代宗唐诗学的发展历程,描述各个不同阶段唐诗学的宗尚特征以及变化趋势。 由于上述这些论著选取的研究对象和角度各有侧重,这也决定了其涉及明代诗学的考察,更多是围绕特定对象与特定层面而进行的局部或个案性的讨论。 但无论如何,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为明代诗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前后七子研究》 郑利华 著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8.html 第三,迄今已有的较为集中和系统研究明代诗学的著述,主要为朱易安的《中国诗学史·明代卷》(陈伯海、蒋哲伦主编,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陈文新的《明代诗学》(系陆耀东主编《中国诗学丛书》之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著的特点是将明代诗学划分为元明之交,正统、成化时期,弘治、正德时期,嘉靖、隆庆时期,万历时期及明末六个阶段进行探讨,主要选择各个阶段若干代表作家或论家,包括如《古今诗删》、《诗归》、《诗薮》、《诗源辨体》、《诗镜》等几部重要诗歌选集和论诗著作,阐发其主要诗学观念,对各个时期诗学特点作了大致的勾勒,并在全书末章重点对多种明代诗学文献作了清理和简述,结构布局比较明晰,为研究者提供了某种便利。 但限于丛书的篇幅,全书对各家诗学观念的分析相对简略,又书中各个章节基本按人分述,虽顾及了叙述上的便利,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论述理路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以及对明代诗学思想发展演变脉络的有机梳理。 陈著《明代诗学》与《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大体可以合二为一,后者乃在前者的基础上扩充部分内容而成(全书分“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和“明代诗学的主要理论问题”上下两编,下编即为《明代诗学》一书内容)。 该书的特点是力图从历时(逻辑进程)与共时(主要理论问题)的两个维度来探察明代诗学的特征,其中上编将明代的诗学发展进程分成“明代前期的哲学流变与诗学建构”、“同质异构的阳明心学与七子古学”及“启蒙学术思潮中的诗学变异”三部分加以论述,以时代精神的变迁作为切入点,较为清晰地阐析了明代诗学建构与演变的阶段性特点。 但其中主要以台阁体和山林诗、茶陵派、前后七子、李贽及公安派等的诗学倾向或观念作为考察的对象,讨论的覆盖面相对有限; 其下编则重点从“诗‘贵情思而轻事实’”、“诗体之辨:从体裁到风格”、“信心与信古”、“‘清物’论的生成及其在明代的展开”、“从格调到神韵”等五个层面,剖析了明代诗学中的若干重要论题,也间杂作者独到之见,只是其所简括的五个层面,多为明代诗学中一些显在的论题,尚不足以反映其所涉及的理论问题的全面性。 总之,朱、陈二人的论著对初步梳理明代诗学发展演变的脉络诚有裨助,也因此体现了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同时也存在有待于对明代诗学展开更为系统、深入研究的较大空间。 诗学思想按照分类,大致体现在两大层面,一是关于诗歌史的观照,二是指涉诗歌批评。后者若借用刘若愚先生《中国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研究区分的思路,包括“理论批评”和“实际批评”。 “理论批评”一是属于“本体论”,探讨诗歌的基本性质与功用,二是属于“现象论”或“方法论”,探讨形式、类别、风格和技巧;“实际批评”则涉及对于诗歌作品的诠释和评价。[②] 当然,就诗学思想实际呈现的形态来看,无论是关于诗歌史的观照,还是指涉诗歌的“理论批评”和“实际批评”,时常并非各自分割独立,而是相互交错混同。并且,各诗家或论家个人性的阅读体验和批评立场,更增加了诗学思想呈现的复杂性。 英国学者阿拉斯泰尔·福勒将文学或文类批评划分为“构建、阐释、评价”三个逻辑阶段,因为“批评材料绝非存在之物的集合,而是主观中邂逅的文学”,所以“与文学的邂逅总是富于个人色彩,一定程度上说,无论是文学的构建、阐释,还是价值评判,皆因人而异”。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8.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8.html 1 2 3 4 5 6 复制文章 点赞 http://www.jinpm.cn/31118.html 复制链接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