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宗一 | 《金瓶梅》的正题和反题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正题反题,言各有据,对立的审美判断在深入剖析小说本身的矛盾过程中不难发现彼此之间的调和和统一的可能性。热闹的争论以后必将使人们对《金瓶梅》本身进行冷静、清醒的反思和总结。
但是,如果把关于《金瓶梅》的“二律背反”完全归结为小说创作上的矛盾,恐怕也有点简单化。
如果认为小说的阅读受着小说创作中的矛盾的左右,必然贬低当前小说理论意识的整体水平。
事实上,关于《金瓶梅》的热议又是同《金瓶梅》的优点联系在一起的。这部小说一反中国古典小说长期停滞在逐奇猎异和神鬼怪诞的陈旧格套之中,它不把小说当作随意瞎编的非常之人的传奇,而是把笔触伸向了日常的普通的现实生活,并对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作了细致的和颇为生动的艺术描写。
这就是说,由于《金瓶梅》更接近生活常态,更能直面生活的复杂性,因而有更强烈的生活实感,这在客观上使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在评议时往往不像是面对小说,而像是面对生活。而面对生活会产生无穷系列的思辨争论。
小说的生活实感越强,读者产生多义理解的可能性也越大,小说研究和评论的天地也就越宽广。
如果我们不去管什么正题反题,而是索性把这种现象看作视阈和视角不同,可能也是一种明智之举,这就是诗人早就指点、启示我们的方法:横看成岭侧成峰。
应当说这是一种拓宽阅读和研究空间的最佳方式,也是学术宽容的姿态。
其实,根据我六十多年从事文学史、戏曲、小说的教学和科研的经验和教训,我逐渐摸索到一条认知文学文本,特别是认知名著和经典文本的路径或曰一种理念:无须共同理解,但求各有体验。
从第一个层面来看,像《金瓶梅》这样的“奇书”,企盼大家立即理解,那它就不是“奇书”。没有争议的名著,肯定不是具有创造性的。
如果《金瓶梅》的价值不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传统意识的突破、对一般读者阅读习惯的挑战,只是指望众人理解,《金瓶梅》的原创性必然会大大降低,而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事实只能是我们不能“共同”理解这部“奇书”,因为它创造了我们还不能全然理解而需逐步把握、诠释的内涵,这便是小说发展史和小说批评的进步。
从第二个层面来看,一切读者,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对文学文本的理解都不是消极和被动的。
读者在自己的头脑里有一套原存的“程序”。这套程序就是他自己的文化知识、思想意识、学识修养和道德观念的“数据库”。一个人凭借这个“程序”来理解他所看到的一切文本。
所以,对于一个文学文本的解读肯定会因为读者头脑中的程序不同而各异。
所以,当人们面对像《金瓶梅》《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时,每个读者眼中就更加仁智相异了,而且进一步有了“说不尽”和“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之说。
用这种姿态来认识和解读《金瓶梅》,我们在寻求这部小说的意蕴时,会是一种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心态。然而光有这种心态是远远不够的。
我以为将心比心,以心会心或许更能准确地把握一位作家的心路历程和一部作品的真髓。因为以心灵解读心灵是一种真切的体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因此我说心灵体验是解读经典名著的一把钥匙,当然也是打开奇书《金瓶梅》的一把有效的钥匙。

《新刻金瓶梅词话》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9.html

价值思辨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9.html

关于《金瓶梅》的价值以及关于《金瓶梅》价值的评价,近年有的学者提出了警告。并批评了《金瓶梅》的评论中的“溢美倾向”,指出对《金瓶梅》评论不能由大骂一变而为大捧,甚至捧得可与《红楼梦》比肩。
对这样的提醒,我认为是很及时的,这里确实需要我们有一个“真正的科学态度。”
但是,如下的一些见解是否也属于“溢美倾向”呢?——“书中所写,无论生活,无论人心,都是昏暗一团”,“不是他无力发现美,也不是他缺乏传播美的胆识,而是他所生活的社会过分龌龊。
所以他的笔触在于深刻地暴露那个不可救药的社会的罪恶和黑暗,预示当时业已腐朽的封建社会崩溃的前景。
至于偶尔透露出一点一丝的理想的微光,也照亮不了这个没有美的世界。”批评者认为这就是“溢美倾向”的一种表现,理由则是:
“怎能把全书的‘昏暗一团’委过于作者所生活的社会背景‘过分龌龊’呢?
《西游记》的作者与《金瓶梅》的作者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为什么《西游记》又没有那样‘昏暗一团’呢?
就是吴敬梓、曹雪芹所生活的雍乾时代,其龌龊程度也不见得比《金瓶梅》最后写定者所生活的隆万时代逊色多少,《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也都极深刻地暴露了他们那个社会的‘过分龌龊’,但他们的书却决不是‘昏暗一团’的。”
这段批评文字写来十分蹊跷,也颇令人困惑。
众所周知,《西游记》与《金瓶梅》的作者虽然“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一写神魔,一写世情;一个是把兴趣放在非现实情节上,一个是追求纪实性;一个是浪漫色彩极浓,一个则是写实精神极强。
严格地说,二者完全是两种类型的书,可比性并不大,它们只是分别代表当时小说创作的“两大主潮”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即使如此,也不能忽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西游记》时说的“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的特点和内容。
在《西游记》两种类型的故事中,在切近现实的问题上有深、浅、明、隐不同的表现。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9.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