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宗一 | 《金瓶梅》的正题和反题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小说里着重提炼的西门庆占有潘金莲和李瓶儿的全过程,为西门氏家族的全体成员在心理上造成冲突;以李瓶儿之死为轴心形成人物心理情绪线,把所有人物结成了一张互相维系、互相牵扯的网络。
人物之间既没有简单地构成前因后果的矛盾,又不是简单地用层层铺陈、环环相扣的情节演绎主题,所以人物的心态变化也不是简单地、直线性地、单线条地呈现,而是像生活那样在貌似关联不大的零散的生活片段中,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着向前推进。

《<金瓶梅>人物》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9.html

吴月娘、孟玉楼、李娇儿、孙雪娥对西门庆占有潘金莲、李瓶儿有着各式各样的态度、心理和行为。除了和西门庆与潘金莲这条主线有关联外,他们每个人又因各自的生活经历而铺衍出一段段插曲。
那些看似和小说主线无关的枝蔓,却和主线交织起来,真实地展现出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于是在一个开阔的层次上体现出这个社会、这个家庭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塑造。
小说如是的结构布局、叙述方式和总体构想,既葆有生活固有的“毛茸茸”的原生美,又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它多层次、多侧面地摄取视角,尽可能追求形象的“杂色”“全息”和“立体”,显示出人物性格、思想、感情、情绪、心理的全部复杂性。
可以说,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艺术和生活的审美关系。
具体地说,西门氏家族的兴衰为圆形网状结构中纵的主轴,西门庆与金、瓶、梅几个主要人物以及其他人物的命运则是一条条横的纬线;
而这个家庭与社会的上上下下的联系则又构成了一条条经线,在编织任何一条纬线的同时,又顺手把经线穿插于其间,其他纬线同时跟上,于是这张网就被托了起来,向四周扩展。这种错杂,恰恰是作者追求的圆形网状结构。
总之,从人物关系来看,《金瓶梅》的总体结构属于立体网络式。小说将线性因果结构进行了一次新的开拓性的试验。
一方面,小说通过主人公西门庆从暴发到毁灭这条贯穿线,展示了当时业已腐朽的封建社会的必然衰亡。
另一方面,小说又没有局限于仅仅围绕西门庆一个人的命运,直线式地发展情节,而是以此为贯穿线,串起了一系列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场面和片段,如李瓶儿与花子虚、蒋竹山,王六儿与韩道国兄弟,宋惠莲与来旺等的纠葛,从而多方面地展示了市民社会的生活面貌和风俗。
就西门庆的命运这条线来说,小说各部分、各段落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因果关系,从而保证了小说具有较强的向高潮发展的冲力。而就当时市民生活的各种场面和片段来说,各部分和各段落之间则是作为同一主题的不同变奏部出现的。
这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变奏部,不仅使小说的题旨含义更加丰富,也使整部小说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从整个小说的结构来看,则无论是具有线性因果关系的段落,还是具有主题变奏关系的段落,最后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立体交叉式的格局,尽管这个格局还不够严密完整。
那么,《金瓶梅》的结构是靠什么来获得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呢?同样,它和其他几部著名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一样,也是靠整体、具体的题旨含义。
题旨含义、思想骨架,作为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作为吸引、凝聚各部分和细节的基石,作为小说中普照一切的太阳,对任何小说结构类型都是一样的,正如先哲所说:
“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这是一个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16
探讨《金瓶梅》的结构艺术及其他诸艺术的元素,本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同时进行,限于篇幅,我们只能从以上一个角度来论证《金瓶梅》的结构艺术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谈的那样已达到凌乱的地步,并应归入“三流”。
而在我的这篇文稿中,对小说的情绪结构、画面结构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则未曾涉及,而小说结构的整体性与开放性的关系这个既具有实际意义又具有理论价值的美学课题,也只能留待以后有机会再去探讨和交流了。

《宁宗一<金瓶梅>研究精选集》封面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9.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9.html

注释:
①13包遵信《色情的温床和爱情的土壤》,读书,1985年第10期。
②卢兴基《16世纪一个新兴商人的悲剧故事》,杜维沫、刘辉编《金瓶梅研究集》,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
③⑤蒋和森《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文艺报,1988年3月26日。
④⑦宋谋瑒《略论〈金瓶梅〉评论中的溢美倾向》,徐朔方、刘辉编《金瓶梅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⑥宁宗一《〈金瓶梅〉萌发的小说新观念及其以后之衍化》,宁宗一《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探艺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1~112页。
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55页。
⑨[法国]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7页。
⑩李健吾《福楼拜评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11转引自杨绛先生著《关于小说》:《有什么好——读小说漫论之三》,上海:三联出版社1986年。
12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0页。
14(美)万·梅特尔·阿米斯著,傅志强译《小说美学》,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88页。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9.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