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霖 | 关于张评《金瓶梅》的原刊问题(上)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目前必究本中的东洋文库本与梨花女大本、张桂本的图像也无,尚不知是原本未印还是后来所佚, 剩下存图像的四部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首图本,第二类是吉大本,第三类是大连本与同板的张衙本。
首图本的图像是借用了崇祯本中的天津图书馆藏本、张评本中的苹华堂本所用的同一套板子重印的,且当印于苹华堂本之后,故知此本不可能是张评本中的初刻本。
吉大本的文字尽管与首图本是相同的, 但图像并非与首图本同板, 也与原王孝慈藏本不一样,是原王孝慈本之后的翻刻本。请看第22回正面的图像。
吉大本与王孝慈本、首图本有明显的不同: 原王孝慈藏崇祯本左下角有“新安刘启先刻”数字,其起笔“ 新” 字低于旁边回目名“蕙”字;首图本的“ 新” 字却在“蕙”字之上,可见首图本的图像在覆刻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 吉大本在翻刻时, 干脆就没有刻上“ 新安刘启先刻” 数字(见图5) 。

a.原王孝慈藏崇祯本b.首图藏张评本c.吉大藏张评本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4.html

图5三种本子第22回图比较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4.html

其他一些地方都可见其刻得粗疏,如原王孝慈本首图本第25回反面插图来旺儿醉中谤讪中墙檐下有图纹,而吉大本省刻了图纹;原王孝慈本首图本第20回正面图像傻帮闲趋奉闹华宴中有帮闲16,而吉大本仅画12;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4.html

王孝慈本首图本第42回正面图像逞豪华门前放火上有人像19,而吉大本只剩13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4.html

诸如此类,都明显可见吉大本的图像比之原王孝慈本偷工减料”。但总体上看,吉大本的图像还是刻得像模像样,所以仅凭这一点很难判断它是不是张评本的原刊图像,或者是不是也借用了其他本子至于大连本以及与大连本同板的张衙本的图像,其粗制滥造的程度更为严重,不能想象大连本是由竹坡亲自操办的原刊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4.html

首先,它将原图100200幅图像压缩了一半,仅存50100;其次,每一图都是用十分粗略生硬的线条做了简单的勾描,已无原图的韵味;最后,更不能容忍的是,一开始就将插图的次序排错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4.html

如图6,当属于第1、 2回内容的插图与当在第3、4回的插图颠倒了,即第1叶的正反两页印的是俏潘娘帘下勾情老王婆茶坊说事” ,到第2叶的正反两页才排上当属第1、2回内容的西门庆热结十弟兄武二郎冷遇亲哥嫂”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4.html

其粗制滥造漫不经心之态暴露无遗,如张竹坡生前亲自操办初刻的话,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4.html

a.大连本第1叶图像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4.html

b.大连本第2叶图像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4.html

图6大连本图像错排

(四)《凡例》《第一奇书非淫书论》两篇当非出自竹坡之手。
这两篇在吉大本、首图本、东洋文库本及张桂本中是没有的, 只是出现在大连本、梨花女大本与张衙本中。
1982 年,笔者在《张竹坡及其〈金瓶梅〉评本》中就提出了疑问,现在更认为这两篇非张竹坡原作,而是后印者略闻社会上出现了批评张评本“或有所指”和“诲淫”的流言后加进去的辩护辞。
先看《凡例》一篇, 所言明显与《竹坡闲话》的观点不相合拍。
《凡例》在谈及评点与刊印《金瓶梅》的目的时, 只是说“偶因一时文兴,借此一试目力”而已,后面又说其目的乃在“偶为当世同笔墨者闲中解颐” , “予则并无寓讽, 设有此心, 天地君亲其共恹之” , 极力辩解。
与此不同,《竹坡闲话》则用颇带感情的笔触, 详细说明了自己批点《金瓶梅》的目的。
《金瓶梅》何为而有此书也哉? 曰:此仁人志士, 孝子悌弟, 不得于时, 上不能问诸天下, 下不能告诸人, 悲愤呜唈而作秽言以泄其愤也。......
然则, 《金瓶梅》我又何以批之也哉? 我喜其文之洋洋一百回, 而千针万线, 同出一丝, 又千曲万折,不露一线。
闲窗独坐,读史,读诸家文,少暇,偶一观之,曰:如此妙文,不为之递出金针,不几辜负作者千秋苦心哉!
久之, 心恒怯焉, 不敢遽操管以从事, 盖其书之细如牛毛, 乃千万根共具一体, 血脉贯通, 藏针伏线, 千里相牵, 少有所见,不禁望洋而退。
迩来为穷愁所迫, 炎凉所激, 于难消遣时, 恨不自撰一部世情书,以排遣闷怀。几欲下笔, 而前后拮构, 甚费经营, 乃搁笔曰:我且将他人炎凉之书,其所以前我经营者, 细细算出, 一者可以消我闷怀, 二者算出古人之书, 亦可算我今天又经营一书。
我虽未有所作,而我所以持往作书之法,不尽备是乎!然则我自做我之《金瓶梅》,我何暇与人批《金瓶梅》也哉!

从中可见,竹坡之所以最后燃起批点《金瓶梅》的热情,不仅仅由于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更由于它真实地写尽了炎凉世情, 激发起“不得于时,上不能问诸天下,下不能告诸人”的他,借此以抒发悲愤。

他是把自己的批点说成是“我自做我之《金瓶梅》” , 完全当作自己创作的一部发愤之作来看待的, 与《凡例》所言批书的目的大相径庭。

另从其对艺术分析的自我评价来看, 《凡例》中“至于锁碎处, 未暇请教”云云,语颇自谦,似对自己的艺术分析的细致性并无把握;相反, 《竹坡闲话》对自己的艺术分析从来很自负,认为“作书之法” “尽备于是”。

于此也可见,这两篇文章并非出于一人之手。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