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沅君撰〈金瓶梅词话中的文学史料〉一文,从俗讲的推测、小说蜕变的遗迹、曲的盛行、清唱的曲词与唱法等诸方面进行了辨析、探索。
姚灵犀在《金瓶卮言》中则把《金瓶梅》从第一回到第一百回的词曲作了摘引。
当代学人的探索则更为深入,蔡敦勇先生的专著《金瓶梅剧曲品探》对《金瓶梅词话》中的词曲进行了勾稽、笺校,识力极深,观念新颖,资料丰富;孟昭连先生《金瓶梅诗词解析》则在释义的同时对其来龙去脉加以详细的考辨。
美国学者韩南也对此饶有兴趣,他所撰写的〈金瓶梅探源〉一文,对《金瓶梅词话》中的套曲、散曲来源进行了探寻,并指出:
「没有一种中国白话小说比《金瓶梅》更需要检验手段了。除了小说本身,我们对它的成书经过一无所知。
由于可资比较的作品极少,我们对小说所作的任何结论难免有错。另一方面,引入《金瓶梅》中的几段文字与它们原作的比较,有助于将作者本人的成就区别开来,而为探索作者的动机和意象提供例证。」
「我们探索引文以什么方式使得我们得以深入这部小说时,似非而是的答案主要是它们不大适应作者创作动机的那些地方。当它们不能满足作者的要求,他只得对它们进行修改,或它们不能使读者得到作者预期的效果,正是在这些地方最能见出作者的独创性。][2]
我对《金瓶梅词话》抄引大量诗词、散曲、韵文之探源,是在前面诸多学人铺垫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直到2007年底,我用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参校《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的几个主要版本和数百种相关资料,整理校勘出了《综合学术本金瓶梅》,写出了四卷本近三百万字的专著《金瓶梅会原》,这个工作让我以二十年心力全身心地投入对这部旷世奇书的成书之谜的研究。
为追溯其抄引的诗词、散曲、韵文的源头,我入海算砂般地在古籍中爬梳,其心得结为《金瓶梅诗词散曲韵文探源》一书。
对《金瓶梅词话》抄引大量诗、词、散曲、韵文原貌的探寻,其意义何在?首先,对《金瓶梅词话》的作者与成书年代的研究多有裨益。
我曾撰文提出《金瓶梅词话》的后二十回系另一作者的续作,其理由之一,就是《词话》前八十回和后二十回所抄引的散曲的来源各自独立。
前八十回除去「陋儒」补入的五十三至五十七回,共抄引词曲八十三首(其中有六首提及词曲牌或录出首句),这八十三首词曲,互见于《雍熙乐府》《词林摘艳》的三十四首,仅见于《雍熙乐府》的六首,仅见于《词林摘艳》的七首,见之于《盛世新声》《南宫词纪》《北宫词纪》《梨园乐府》《九宫正始》等其它集子,并与《词林摘艳》《雍熙乐府》互见的十六首,出处无考的十四首。
在提及曲调名或只有首句的六首散曲中,也全部互见于《词林摘艳》和《雍熙乐府》。而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
凡互见于《词林摘艳》和《雍熙乐府》的散曲,《金瓶梅词话》所抄引皆与《词林摘艳》大体相同而与《雍熙乐府》相差较殊。
这说明,前八十回(除去五十三至五十七回)所抄引词曲来源比较广泛,基本上以《词林摘艳》为最多。
第五十三至第五十七回,共抄引了「降黄龙衮」「锦橙梅」等十六首曲子,有十首找不到出处,其中能找到出处的六首全部来自《太和正音谱》,而不见载于《词林摘艳》和《雍熙乐府》。
后二十回抄引词曲二十三首,无出处九首,见载于《乐府群玉》《彩笔情辞》《阳春白雪》等但同时皆载之《雍熙乐府》的十三首,惟有九十四回有一首〔四块金〕见于《词林摘艳》甲集。
这首在后二十回中「硕果仅存」的一首〔四块金〕,有可能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词话》本〔四块金〕:
想前生,少欠下他相思债,中途洋却绾不住同心带。说着教我泪满腮,闷来愁似海。万誓千盟到今何在?不良才,怎生消磨了我许多时恩爱。
《词林摘艳》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9.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9.html
这首〔四块金〕属〔仙吕入双调过曲〕,在《词林摘艳》甲集中,题作「忆别‧无名氏小令」,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原文如下:
前生想,咱少欠下他相思债,中途洋却绾不住同心带。说着交我泪满腮。闲来愁似海,万誓千盟到今日何在?不良才,怎生消磨的我许多恩爱。
两相比照,可以看出后二十回作者在抄录这首曲子时只做了个别字句的改动。如果这首曲子不是直接来自《词林摘艳》,则另当别论。
事实上,《金瓶梅词话》作者抄引的所有词曲中,几乎没有一首是一字不差的原文照抄。
问题是:为什么前八十回中《金瓶梅词话》抄引的曲子较多来自《词林摘艳》而后二十回却只有这一首?但毕竟因为这一首,我们不敢轻易下结论,推断后二十回的作者没有见过《词林摘艳》。
对《金瓶梅词话》大量抄引词曲的现象作一统览,可以看出一首曲子互见于多种散曲集子是常有的事,这一首〔四块金〕极有可能同时被选入了《词林摘艳》之外的另一个选本。
如果不是这样,后二十回也会像前八十回一样,大量出现来自《词林摘艳》的曲子。
对于「金」学界一些学者提出的《金瓶梅》是「世代积累型」的「集体创作」的主张,亦可通过《词话》所抄引词曲韵文的情况给出结论:
第一至第五十二回、第五十八至第八十回是由一位作家完成的,而第五十三至第五十七「这五回」,有可能是在传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9.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