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玉 | 民族主义:《金瓶梅》作者的隐微情怀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收」「走报夜不收」等十余种夜不收名目。

由此可知,夜不收实为边防军之一般职役,非仅指军中之探谍;举凡保障边境安全的一切刻不容缓之事,均由夜不收办理。往口外和番当然也是为了保障边境安全。
因此,第二十回丫鬟笑话中的夜不收可能就是「和番夜不收」。总之,小说使用了辽东边塞方言。
更值得一提的是「清河守备」这一职名。和小说的多种职官名称源自《水浒传》不同,它是作者创设的。
创设的依据何在?笔者遍查宋、明各史,未见故事发生地清河县(不论是河北清河还是江苏清河)设有守备的任何记载。但明代又确有「清河守备」的职名存在。
张廷玉等《明史》卷四十一〈地理志二山东辽东都指挥使司〉「三万卫,……载:西有大清河,东有小清河,……西南有清河关。
《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外国八靼》载,嘉靖四十五年:「俺答屡犯东西诸塞,夏,清河守备郎得功扼之张能峪口,胜之。
原来,明代辽东都司所辖三万卫有清河关,守卫清河关的守备即「清河守备」;辽东都司行政上隶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领导,故此清河守备又可径称为「山东清河守备」。
这才是小说朦胧写及的周秀的职名由来。《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下册第883页,还有万历九年清河守备宿振武,交辽东都司转呈山东监察御史的一篇公文。
再拿上引文字中的郎得功来说。他参与指挥的嘉靖四十五年的这次战斗,是明代对北作战仅见的几次胜利之一。
大约此后不久,他就从清河守备被提升为锦州参将。但同样据《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外国八鞑靼〉,到隆庆四年,「秋,黄台吉寇锦州,总兵王治道、参将郎得功,以十余骑入敌死」,还是死于俺答发动的最后一次来犯。
从嘉靖四十五年,到隆庆四年,前后共五年;小说中周秀从第九十八回,以军功从清河守备升济南兵马制置,到第九十九回再升山东都统制,再到第一百回战死,情节时间亦恰五年。
真、假清河守备之间,颇有形影之疑。以上足以说明,《金瓶梅》作者对辽东边塞军民、地理情况是相当熟悉的。由此推断他出于关心国事,踏勘、游历过北方诸边,当非过分想象。
另外,小说还两次提到「倭」。一是第七十一回,写到蓝太监家有「锦幔倭金屏护」,此或指皇帝转赐的日本贡物,似无褒贬意。
二是第二十一回,潘金莲骂李瓶儿:「好个奸倭的淫妇,随问绑着鬼,也不与人家足数,好歹短几分。
「倭」的本意是身矮,引申义是日本人的贱称;小说从未写李瓶儿身矮,由此可见,此「倭」用的是引申义。必作者曾对倭寇之奸诈有深切体会也。

《明史》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1.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1.html

一般来说,在封建时代民族思想总是与正统思想和忠君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民族主义往往也就是狭隘民族主义和国家统一主义的同义语;
同时,民族主义的首要关怀总是本民族的利益,因而,民族主义者又很容易变成盲目民族主义者和排他主义者。然而,金瓶梅》作者的民族主义却非如此。
小说在结尾北宋灭亡的天翻地覆巨变之后,又特意添加了一幅尘埃消散、民生复苏的安恬图景:
那到十日光景,果然大金国立了张邦昌在东京称帝,置文武百官;徽宗、钦宗两君北去,康王泥马渡江,在建康即位。是为高宗皇帝,拜宗泽为大将,复取山东、河北。分为两朝,天下太平,人民复业。后月娘归家开了门户,家产器物,都不曾疏失。
这当然不是金、宋分治真实历史的再现。
就像传统的戏曲总要安排个团圆的结局一样,这幅图景的出现,从艺术的角度说,是在基本保持南、北分裂历史原貌的基础上,竭力冲淡北宋灭亡的乖张、惨厉氛围,以使全书平静收场的一种策略。
这种策略同时给我们传递如下三点重要的信息:
第一,北宋亡国固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消灭了北宋的金政权亦绝非万恶的政权。除第十七回所引宇文虚中的奏章外,小说无一语表明对金人有蔑视之意;相反,多次提到均以「大金」称之,如第一百回「不想大金人马,抢了东京汴梁」「却说大金人马,抢过东昌府来」「不想北国大金皇帝,灭了辽国」等。
这说明,作者并没有像古代一般知识分子那样,单纯站在「大汉族」的立场,把少数民族一概斥之为野蛮的异族,对由少数民族产生的政权完全采取无视的态度。
只有眼光高远之士才会看到,女真族毕竟不同于明代倭寇,它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位成员,金政权的存在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得到充分尊重。
第二,国家的分裂固然不是好事,但像小说第三十回写到的这样一个统一的国家:
那时徽宗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高、杨、童、蔡四个奸党在朝中,卖官鬻狱,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
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廉直者,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烦赋重,民穷盗起,天下骚然。
「遍满天下」,统一可够统一了;但统一在这个政权之下,统一在这种局面之中,它的灭亡还能避免吗?旧的灭亡了,新的统一的国家尚未形成,分裂也就不可避免。只要天下太平,人民乐业,即使分为两朝也远比那种满天皆黑的统一好得多。
第三,其实,从「天下即中国」的古人天下观来看,「两朝」仍然是中国的两朝,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它代表的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中国范围内的两个民族。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1.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