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奎 | 黄霖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其次还突出表现为,第一次在批评史中设了“中国文学史学”这一专章,写了张维屏、刘熙载、平步青、林传甲、刘师培、黄人等文学史学家。
关于这部论著的新发掘与突出贡献,当年朱文华教授就曾发表《简评黄霖先生新著〈近代文学批评史〉》(《文学评论》1993年第5期)一文给予这样的评说:
“黄著在知识形态上首次完整地构筑了‘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的体系,从而标志着本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学科’的成熟……独具慧眼地发掘了若干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及其论著,肯定了他们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实际地位。”
1995年,先生于《学术月刊》第5期发表《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楠〈曲话〉》一文,通过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等论著与梁廷楠的《曲话》对照,发现王国维曲论中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几乎都受到了梁廷楠的影响。
继而,于《学术月刊》第7期发表《意象系统论》,从“艺术创作是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观念”这一视角,发现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最后表现形态往往被概括为“意象”“意境”“兴象”“境外之象”以及“兴趣”“神韵”“境界”等等术语,既名目各异、内涵混沌,又精神相通、贯串始终,形成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理论系统。
此外,在这一年,先生还发表《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动心论”》(《中西学术》第一辑)、《关于〈三国〉钟惺与李渔评本两题》(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一号)等专注或涉及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论文。
1996年,先生在《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第1、2两期连载《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上、下),别出心裁地将文学创作的心境分成虚静和怨愤两大类展开探讨。
同年,先生在《中国文学研究》第3期发表《中国古代的文学迹化论》,对意象迹化过程中的炼意和炼辞两个基本步骤,“苦吟”与“快吟”两种不同的迹化方式、“意在笔先”与“意随笔生”两种不同的主张,以及“言尽意”与“意无穷”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发掘和条分缕析的探讨。
新世纪以来,探索与发现依然是先生攻坚克难的研究重点之所在。
2007年,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的《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发掘了清代二十余家有关震川文章的评点,总结了归文的主要特点在于生活化、亲情化、小说化、平淡化,并对清代否定震川散文的一些主要论点作了分析,认为归有光是中国散文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从“杂文学”到“纯文学”、从古代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先驱、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并依此充分肯定了震川文章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2010年,发表于《文学评论》第5期的《民国初年“旧派”小说家的声音》一文,通过重新辨析和发掘民国初年被戴上“旧派”帽子的小说家的声音,发现这些长期被遮蔽的声音中在当时抗辩中饱含着坚主“兴味”第一,以及坚持传统路数,坚守社会责任等思想蕴含,为重新认识中国小说近现代的演变及有关这段小说史的研究打开了新思路。
2018年,发表于《文艺研究》第5期的《与一群名教授论争的大学生——论张厚载的理论识见与学术风骨》一文,对虽见于教材但作为反面角色存在的张厚载进行了新的解说,指出张厚载以坦荡、谦逊的态度直抒其对旧剧的理解,总结了旧剧的写意性、虚拟性、程式化与音乐性四大特点,总结了“中国传统戏剧美学精神”。
这些论文都能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发前人之未发,言前人之未尽言。
面对万家灯火、笑语喧哗的学界狂欢,先生没有去凑这一时的热闹,而是另辟蹊径。
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人们长期逗留在诗文理论领域,且多徜徉在元代之前,对明清以来关注不够,且戏曲小说批评研究比诗文批评研究显得更不充分,更是薄弱。
先生在接受《中华读书报》(2021年05月26日)专访时,把自己的学术人生概括为:“从‘两金’开始,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条路”,并解释这种学术选择是受到朱东润老师的影响:
“朱先生治批评史有三大特点,一是‘远略近详’,特别‘详密地’论述了明清以后的文学批评,二是注意了小说戏曲的批评,这两点使《大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史,三是以‘人’为本位。”
的确,先生的小说研究是从当时尚少有人问津的《金瓶梅》开始的,文学批评研究是选择当年不仅还未成为热点而且被视为“反动文人”的一代怪杰金圣叹这个点切入而获得突破的。
这种不凑热闹、不争一时之宠。按照先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即敢于“走在陌生的、崎岖的、甚至是有点风险的行人稀少的道路上”(《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5月26日)。
这种学术选择,着实令人敬佩。
先生在文学批评史研究领域的开拓,也突出表现在对序跋、评点、话体等不同批评形式的广泛涉猎和轮番探索上。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 文论卷》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4.html

三、拓展领域,高屋建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4.html

除了前述《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对小说、序跋的特别关注,先生还早已意识到,评点是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批评,是一种期待系统整理与总结的宝贵资源。
关于评点方式的是是非非,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宗刘》等文献典籍都曾有过评说,只是包括章学诚在内的主流文人向来是看不起小说,也是看不起评点的,这种学术定势一直影响到胡适、鲁迅等现代文豪。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4.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