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歌 |《金瓶梅》说散本付刻于万历末年,刻成于崇祯元年(1)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我的学术观点是:
金瓶梅词话》抄本是万历十九年冬十月(公元1591 年冬)以后开始作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江苏「兰陵」民间才人,粗改者是江苏「兰陵」人王穉登1535-1614,抄本完成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付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冬,
《金瓶梅》抄本开始修改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于天启元年1621年)刻成于苏州;说散本年),原作者当然还是「兰陵」民间才人,修改者还是王穉登,抄本改完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付刻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刻成于崇祯元年1628年)
词话本抄本、说散本抄本付刻时王穉登已死了数年。
两种刻本中的文字基本上是从两种抄本中的文字而来的,两种刻本中的大量错误,有一部分来自两种抄本,另有一部分是刻板时造成的,不应误以为刻本中所有的一切错误都完全来自抄本。
词话本从第十回起,多次写了一个坏人常时节,是大坏人西门庆结交的「十弟兄」之一,说散本从第一回起,就多次写了这一个人物,名字改成了「常峙节」,因为阁臣「申时行以元老里居」,在吴中对王穉登「特相推重」,对王穉登有大恩(见《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所以王穉登在《金瓶梅》说散本抄本中把词话本抄本中的坏人「常时节」改名为「常峙节」,以敬避恩人申时行的名讳「时」。
但对于「常」字并不改。这证明了词话本抄本与说散本抄本都完成于万历时期,也都付刻于万历时期。
付刻时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活着(朱翊钧驾崩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即公元1620818日)
付刻时泰昌皇帝朱常洛尚未登基,所以词话本刻本第十回等回中多次刻了一个坏人「常时节」,说散本刻本第一回就多次刻了这个坏人「常峙节」,都不可能敬避泰昌皇帝「朱常洛」的名讳「常」。
朱常洛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1620828日)即皇帝位,是为泰昌皇帝。
朝廷为了敬避新皇帝名讳「常」,下令「常州府」改名为「尝州府」(见《明史志第十六地理一》)
《金瓶梅词话》本付刻于万历四十五年冬,第十回、十一回、十二回、十六回、二十回等回中多次刻坏人「常时节」时,泰昌皇帝朱常洛尚未登基;说散本应付刻于万历四十七年,第一回中多次刻了坏人「常峙节」,也可证付刻时泰昌皇帝朱常洛尚未登基。
以上可证词话本、说散本都付刻于万历时期。

《明史》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7.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7.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7.html

泰昌皇帝朱常洛只当了30 天皇帝,就于泰昌元年九月初一(公元1620 年9 月26 日)驾崩了,在位时间极短,书坊中刻书的人可能连他的名字都没有记住。
何况他做皇帝仅一个月就驾崩了,刻书的人也没有在意他的名讳问题。
词话本抄本与说散本抄本有可能是在苏州的同一个书坊中付刻的。词话本刻本今存于世的只有三部半:中国藏有一部,日本藏有两部和少半部残本。
中、日藏的三部刻本都基本上完整。我在二十多年前逐字逐句地对中、日所藏的影印本进行过比勘,绝大多数的文字形状是一样的,只有很少的异文,应是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冬季至天启元年在苏州的同一家书坊中刻的,是同一个板,至少印刷过三次,
所以中国的藏本与日本慈眼堂的藏本、日本栖息堂的藏本,三者互有很少的异文,即三次印刷时有两次做了很少的改动或补刻,绝大多数刻出来的文字是相同的。
说散本刻本今存于世者有十多部,我所见到的书前都有绣像,我记得首都图书馆的藏本是一百零一幅绣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藏本是二百幅绣像,别的一些藏本可能也是二百幅绣像。
有一百零一幅绣像的本子可能更早,后来的本子刻的是二百幅绣像。
今存于世的说散本刻本(明代万历末付刻、崇祯初年刻成本),居然有十多部,可以估计明末刻行的本子大概总共会有上千部,应该是多家书坊刻行的。
但词话本抄本与说散本抄本应是万历末年在苏州同一家书坊中付刻的;别的一些说散本刻本应是翻刻本。说散本的价值远不如词话本。
1933 年之后到现今的中外金学研究者们,多重视的是词话本。鲁迅于1935 年6 月9 日夜作的〈《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文序〉中说:「《金瓶梅词话》被发见于北平,为通行至今的同书的祖本。」
这种「祖本」说,我认为是正确的。但可惜鲁迅于次年(1936 年)10 月19 日就病故了,他一生研究的主要是说散本。但金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祖本《金瓶梅词话》。
说散本刻本书前有许多绣像,刻板很费时,也是迟至崇祯时才刻完发行的原因之一。
词话本抄本付刻的时间(1617 年冬),比说散本付刻的时间(1619 年)早两年左右,也是词话本比说散本刻行早的原因之一。
词话本中无批语,说散本中有批语,写批语、刻批语也费时间,所以刻成晚。
有的研究者认为:词话本由于讹误太多,可读性低,入清便湮没无闻,社会上流行的是崇祯本、张竹坡评本。
我不完全同意此说。我认为词话本原刻本中没有绣像,而一些说散本刻本中有一百零一幅乃至二百幅绣像,是词话本竞争不过说散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崇祯年间,即「入清」之前,众多的「崇祯本」已经战胜了词话本,词话本已经「湮没无闻」了。
一直到三百年以后的1932 年时,北平琉璃厂文友堂古旧书店太原分号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7.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3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