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是社会伦理意识,实际上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人生价值观又取决于作为人的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的哲学观。
道德说教不仅要依靠一定的社会伦理准则,而且更要以更为基础性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
《金瓶梅词话》成书时间约为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故事所写的空间乃为当时商业经济和市民阶层最为发展的中国东部运河一带。
故事所反映的现实,或者说道德说教所批判的对象,是十分活跃的商镇河埠中的商人市民阶层构成的商业小社会反传统道德的观念、行为。
从上述作者的说教主要内容来看,其道德标准的构成主要是作为大众行为准则的明代理学中若干训条和融道、佛二教善恶观、因果报应等为内容的民间宗教意识以及民众的生活经验。作者的这种选择,自有自己的哲学基础。
《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的哲学基础同它对理学和宗教的选择一样,并不专注于一,有用则取,目的上表现出十分的功利,所以诸家种种,很是复杂,不过理出来也不困难。
从《金瓶梅词话》的道德说教主旨看,西门庆、潘金莲这类人都坏在人欲上,而且是过分的贪欲。“富与贵,人之所慕也,鲜有不至于淫者;哀与怨,人之所恶也,鲜有不至于伤者。”
“譬如房中之事,人皆好之,人皆恶之。人非尧舜圣贤,鲜不为所耽。”但应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①(《欣欣子序》)
不可似“金莲以奸死,瓶儿以孽死,春梅以淫死”,“奉劝世人,勿为西门之后车可也”。①(《东吴弄珠客序》)
这正是《中庸》中所谓的“中和”节欲观的具体运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儒家不同意禁欲。“食色,性也。”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④但强调用伦理规范来约束人的男女关系及其各种欲求,同时又使这种约束作为一种修养来促进人的道德的完善。“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②(《孟子·尽心下》)
要说明的是,儒家节欲观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到了宋儒时,发展到一个极端。由于宋儒不仅以儒学为核心,更兼采佛教、道教之论,把儒家的节欲推向佛教的灭欲和道教的无欲。宋儒其实是夸大了人欲的弊害。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理而不知其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鼻则欲香,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⑤
所以宋儒认为要存天理就必须灭人欲。宋儒的论说,由于过分于禁欲、窒欲的要求,离现实太远,也不合经典儒家先圣提倡的“中庸”之道,在明代社会难以实施。
《金瓶梅词话》在对理学层次的选择时,自然不会去选择它。
《中庸》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4.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4.html
2.道家的“道法自然”,寡欲以保身、养生、养亲、尽年
对于人的种种欲望持什么态度,在先秦诸子中已有不同的看法。
《老子》提倡“无知无欲”,原因不复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⑥(第十二章)
所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
老子这种愚民不知以达到无欲的哲学,是过于理智了,大概当时“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现实中就行不通,到后来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就更行不通了。
但是其中说到物欲的缘起和节欲在社会伦理中的意义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⑥(第二十五章)
的终归自然的思想却是启发了其他的哲学家,并极大地影响了后人。
《金瓶梅词话》中也就有了不少“宽性宽怀过几年,人死人生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总由天;平生衣禄随缘度,一日清闲一日仙”之类的说教。①(第四十九回)
与老子相同,庄子主张寡欲,主张回归自然;与老子不同,庄子把寡欲同贵生、养生结合起来。
庄子追求他的“逍遥游”,期待的是有涯之生命获得无涯之逍遥。但他同时也深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讲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⑦
《养生主第三》庄子认为人生有涯,实质上是肯定人的自然属性,所以其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论讲的就是自然之身的保养,这与儒家寡欲以获得道德的完善不同。
“夫富者,若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也。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至乐第十八》)轻欲重生,止欲而贵生。
庄子的这些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金瓶梅词话》的作者也不例外。
生命的内涵是什么?后来者有不同的看法,追求生命的自由逍遥当然大有人在,把贵生发展成为养生,甚至发展成为养生之术的也大有人在,但对广大民众来说,主要还是健康保命。
《金瓶梅词话》的《四季词》宣扬的就是寡欲养生的境界,而书中不少的说教是重在寻求健康保命。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4.html
《庄子》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4.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4.html
杨朱之学认为人欲与人的生命存亡密切相关,有关观点主要保存在《吕氏春秋》的《贵生》、《重己》、《情欲》等篇中。“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⑧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4.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