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平 |「《金》学」论(下)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在重义轻利的封建制中国,金钱本非万能之物。因为在以权力构架起来的以权力统治着的体现着其存在的封建社会,「权」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什么东西能与它比高下。

金钱不过是统治者手中握着的服务于需要的一种附属物,人的价值最终以政治地位的高低和权力大少体现。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6.html

有权方有金钱,有权方有一切。金钱只是获得权力的一种条件,但非首要条件。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6.html

因此,古代中国是官本位,非钱本位;权力万能,非金钱万能。只有当一个朝代处于政治紊乱期、没落期、奸佞专权期,掠取钱财成为专权者直接目标时,一种非正常的正常现象─权钱交易─才应运而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6.html

权力一旦成为金钱的换取物时,便改变了它原有的性质,蜕变为一种可以轻易获得的商品,此时原有的一切秩序皆商品化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6.html

制度、法律、道德、伦理皆成为可交易之物。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6.html

钱权交易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性的由上而下的掠夺、盘剥,结果必然是民不堪苦,经济凋敝,从而为国家民族造成巨大破坏性和深重灾难。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6.html

它像一种恶性的催化剂,加快着现有制度的毁灭。暴政与钱权交易是造成中国社会混乱、倒退的两大祸根。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6.html

戴敦邦绘 ·西门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6.html

《金瓶梅》正是藉西门庆的发家史形象而深刻地再现了人类发展史上钱权交易的黑暗一幕。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46.html

钱权交易一方面给一个地位低下的商人带来了他意想不到的打通一切官场一切社会关系的特有魔力,使得他的生活总是一帆风顺,乃至可以化险来自朝廷的政治灾难,使他在权钱共享的生活中拥有他所需要的一切(地位、名誉、金钱、女人、荣耀、快乐),同时也助长了他目空一切的骄横、无所顾忌的大胆以及为所欲为的勃勃雄心。

另一方面,钱权交易使得一丁不识的西门庆成为一方法律的执掌者,成为不知何者为惧的无法无天的执法者。

神圣的法律在他的手里成了任情而用、使性逞能的工具。王六儿与小叔子偷奸案、苗青案、孙清岳父命案、盐商王四峰案、王三官嫖娼案的判决,案中人物的生与死只在他翻覆喜怒之间。

天下不再是法律的天下、公理的天下,而是有权有钱人的天下,为非作歹者的天下。

这样的天下岂可长久?随之而来的便是腐朽肉体与腐朽国家的一同灭亡。金瓶梅》所暴露的正是权钱交易的罪恶和培育权钱交易的政体痼疾。

如果钱权交易的现象与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机体至今已不复存在,那么《金瓶梅一书的价值便大打折扣了,如果在封建社会灭亡之后,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表现得愈为浓烈,正像郑振铎先生所说的「《金瓶梅》的时代是至今还顽强的生存着」[4],那么《金瓶梅》一书的意义便非同寻常了。

我们不能不佩服它的深刻,不能不佩服作者历史眼光的透彻力,不能不感慨「到底是中国社会演化得太迟钝呢?是《金瓶梅》的作者的描写太把这个民族性刻画得入骨三分,洗涤不去?」[5]比权钱交易更值得深思的另一民族劣根现象是「人情」。

人情本泛指人的感情,而感情来自人的欲望。对此古人早有认知。孔颖达云: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喜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于是乎在。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是以古贤圣王,鉴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纳之于德义。」[6]

为了克制人的欲望,疏导人的感情,而不得不「道之以德,齐之以礼」。[7]

正是这种对人欲的恐惧,对感情的压抑、强制,使得社会没有人欲和感情的利伯维尔场,使得它们或者乔妆打扮,假之以德礼的面具,或者转入地下的秘密活动,在无人监视的黑色世界中不断地出击,破坏阻挠它们的重重防线。

于是情欲与德礼便成为一对同生共存的死对头。本来以德礼为治国之本的封建中国,不仅在政治上、礼仪上,更重要在道德、观念上对人情层层防设,控御得极为严密。

久而久之,当控御转化为一种固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时,人情的表现理应大量减少,人情的观念也理应淡漠许多。

然而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中国人的人情表现的广度、密度、深度和力度超过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即使在东方民族中也不多见。

这究竟为什么?首先,人情的滋长源是家庭。

中国的国家是建立在家族血缘之亲基础上并由这一血缘之亲的纽带连缀起来的家庭组合体。

作为华夏起源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干旱水灾频繁发生,自然条件比较艰苦,需要靠家庭或家族的集体力量方能更有效地战胜灾难,维持生存,家庭便成为人们生存的最基本单元。

在中原一带的地方志中,村庄往往是以一家一姓命名的,一个村庄往往以由一个姓氏或以一个大姓为主组成的,这表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性迁徙。

同时,一个人的降生、成长对他的家族有着巨大的依附关系,也由于家族将其每一位成员视为自身不可分离的部分,一个有出息的人的成长是那个家族共同抚育关怀的结果,也自然成为其所在家族的荣光。

所以家族血缘之亲(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姐妹之情)成为人的感情的诱发源。

《明版国朝十三经注疏》

其次,乡邦之情、社会人情一方面与家族血缘之亲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又是家族血缘之亲的外化拓延的结果。

古代男女联姻往往在相邻的地域家族中进行,因此,由家庭成员联姻而孳生出的亲戚,多散布于三里五乡。

一村之内,一乡之域,亲戚连亲戚,裙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