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梅 | 清代《红楼梦》评点中与王婆有关的批语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追寻事由,凤姐之所以有此机会,盖因贾琏领命去了平安州。凤姐听闻贾琏“偷娶”了尤二,怒不可遏,决意破了此事。许是天助凤姐——
话说贾琏起身去后,偏值平安节度巡边在外,约一个月方回。贾琏未得确信,只得住在下处等候。及至回来相见,将事办妥,回程已是将近两个月的限了。(第68回)
评者指出,贾琏此去来回得半个月的工夫(第66回),这意外多出的“约一个月”实是“放宽其日,以便凤姐一边作事”(姚燮第68回眉评);
或云“平安州事即尤二姐事”,不是“更有一事”(张新之第68回夹批)。而这边凤姐早已算定,只待贾琏前脚走,便收拾出房屋,率平儿等人行其赚入尤二之计:凤姐虚心冷气,翩翩软语,既将尤二姐捉住,又转得贤惠名声。
进园后“苦尤娘”终于不堪“酸凤姐”心愈狠计愈毒的磨折,吞金自逝。评者认为,贾琏“偏值”等等“合当尤二姐受赚”;不惟如此,亦“特留空写凤姐一番大闹耳”(张子梁第68回夹批)。
其实,无论“放宽”还是“留空”,都是为了方便凤姐一边的叙事,试思若有贾琏在旁,凤姐欲赚尤二自然不得“下手”。
至于作者特许贾琏迟归,既合平安州可能之实情,亦有“计赚”之事颇费周折的考虑。
总体而言,关于此等细节,诸家评点不乏卓见;但于此处,会心者只有张汝埶、姚燮、张子梁三人。
不过,三家评点中提到“王婆遇雨”的惟张汝埶一家。众所周知,《金瓶梅》由《水浒传》武松杀嫂的情节演化而来,“王婆遇雨”事在第6回。
按武松出差时武家还在,待复回之时兄已死嫂已嫁;去时预计“多是两三个月,少是一月便回”(第2回),谁知——
路上雨水连绵,迟了日限,前后往回也有三个月光景……(武松)在路上行住坐卧……在八月内准还。
张竹坡认为,武松因雨误了回程日期,前由“王婆遇雨”先行照入——武松去时三四月天气,五月初旬便“大雨时行”(第8回),回时已进八月,而王婆遇雨恰在端午节间——至此“方知王婆遇雨之妙”(张竹坡第8回旁评)[14]。
武松不在的这段时日,潘金莲非但与西门庆有了奸情,还将武大“摆布”至死,八月初八(初六是武大百日)嫁给了西门庆——“开手一番罪案已完”(张竹坡第6回回前评)。
倘若武松一月便回,或两月便回,且不说西门庆娶潘金莲,娶孟玉楼(六月二日),嫁西门大姐(六月十二日),即便武大被毒身亡(四月下旬)已是时间紧张,更不必说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在先了。
故而“王婆遇雨”既写出了此辈止知爱钱,“不怕天雷,不怕鬼捉,昧良心在外胡做,风雨晦明都不阻他的恶行”(张竹坡第6回回前评)的世情,亦确证了武松来迟一事,而武松来迟又是为“潘五(儿才)得以摆布武大郎”留下余地。
至此,“凤姐摆布尤二姐”与“金莲摆布武大郎”相当,贾琏误期与武松晚归相当,贾琏“偏值……”与“王婆遇雨”相当,而与“雨水连绵”相当的大概就是“平安节度巡边在外”了。

绣像本与万历本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50.html

故知张评“此与……(一)样笔法”中,“此”嫌笼统,“(一)样”又近乎绝对;但于小说叙事艺术,两者则是可以求同的。
综上,与宋江、李逵、曹操等小说人物相比,王婆在清代《红楼梦》评点中仅出现四次,两次关乎人物描绘,两次关乎情事叙写。
就写人艺术而言,《红楼梦》之于《水浒传》确有出蓝之实如宝钗之于宋江,薛蟠之于李逵等,清代《红楼梦》评点亦有精当评论;
相形之下,若云“这些干娘”都是“王婆之流”尚可比拟,把“赵姨娘”比作“王婆”未免欠合——“王婆”集商人、媒婆、牙婆于一体,精明能干、贪婪自私、处事圆滑、狠毒机变,“赵姨娘”哪一行当都不沾边,论口才、心计更是不及远甚;姚燮仅凭一处“愚妾”(第55回回目)的“直不成话”而系之,却实在是拉低了“王婆”。
就叙事艺术而言,《红楼梦》的某些笔法确乎借鉴了《水浒传》的写作技巧,清代《红楼梦》评点亦有相当论述。
若云邢夫人的好主意“大似”王婆的挨光计,难说没有短长之论,然而妙在“摄神”;而贾琏的偏逢不值与王婆遇雨貌似以自证就旁证,但在叙事序列中巧在“(一)样笔法”。
再者,张汝埶于同则评语提醒读者细玩的“灰线草蛇之法”,分明是“王婆遇雨”更得斯法之精义。值得注意的是,涉及《金瓶梅》王婆的仅此一家一则评语。
另外,张子梁也有一则评语提到王婆。第67回“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凤姐咄咄逼人,兴儿无从回避,供出始末。
张子梁评兴儿的处境是“王婆子卖磨,没的推了”(第67回夹批)。
此句源出《金瓶梅词话》第60回:“我只说你日头常晌午,却怎的今日也错了时节?你‘斑鸠跌了弹,也嘴答谷了’,‘春凳折了靠背儿,没的倚了’!‘王婆子卖了磨,推不的了’。”后演化为歇后语“王婆卖了磨,没的推了”,比喻无法推卸责任。
若云歇后语“王婆照应武大郎,不是好事”还基于水浒叙事的话,多数歇后语中的“王婆”已无具体的指称,只是一种民间俗称而已。
不过,有人考察“王婆”作为一种指称符号,在古代小说中“处于实体人物与虚化人物的中间地带,主要是作为功能性角色而出现的,具有符号指涉、关锁情节与‘闲叙’生事等多重叙事价值。”[15]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50.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5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