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霖 | 张评本、“真本”及其他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以上这些,我都翻过。此外还有一些,如鸟居久晴提到的“目睹堂本”等,我没有看过。
这些本子,五花八门,但有几点是有共性的:
一是,越是后出的本子,越是想冒充“原本”;而且冒充“原本”的手法多样。
有的直接刻上“原板”的字样,如皋鹤草堂本注上“姑苏原板”,到乾隆年间刻的“奇书第四种”本也要刻上“原本”。
也有的在框上刻上了“康熙乙亥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卷首的谢颐序署的是“康熙岁次乙亥清明中浣”云云,标上了“康熙乙亥年”不就说是说这是初刻吗?后来的“奇书第四种”本的书商,则倒过来,为了与他前面标明的“乾隆丁卯年”相统一,就将谢颐序的题署改为:“时乾隆岁次丁卯清明上浣秦中觉天者题于皋鹤书舍”。
再后来,有一种嘉庆丙子刊的济水太素轩本,又将谢颐序的题署改成“时嘉庆岁次丙子子清明上浣……”。
这类把戏,就是为了伪装成“原本”。它的确也有一定的迷惑性,戴不凡先生就曾经上了这个当。他看到了在兹堂本上有这五个字,于是就在《小说见闻录》的《〈金瓶梅〉零札六题》中用“张竹坡评本”的专节作了介绍,说在兹堂本为所见所知的“最早刻本”,并实际上把它当作“原刻本”来看待的。
同样这类手法,皋鹤草堂本也是走这条路。这个本子,不但注明“姑苏原板”,而且特地用了“皋鹤草堂藏板”的牌记。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谢颐序署的是“题于皋鹤草堂”,这也不就装成了原板的样子吗?书商的这类手法,其实是很容易识破的。真正的原板,还要用这些来招徕生意吗?

玩花楼本

二是,招徕生意的另一手法是拉名人来号召。
在兹堂本、康熙乙亥本,的扉页上赫然写上“李笠翁先生著”六个大字,想骗人,实际上恰恰是使人看不起书商的把戏。
你们想想,这个“李笠翁先生”是指“著”《金瓶梅》小说的作者,还是指这本书的评点者?假如是指作者,那此书第一篇谢颐序开头第一句话就说:“《金瓶》一书传为凤洲门人之作也,或云即凤洲手。”
后面张竹坡尽管对作者王世贞说有所怀疑,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三十六)中说“传闻之说,大都穿凿,不可深信”,“彼既不著名于书,予何多赘哉”,但也从未说此书是当代李渔作的。可见张竹坡的原本决不会把李渔作为“著”《金瓶梅》的作者。
那么这个“著”字是指评点,是张竹坡托名李渔来评点《金瓶梅》吗?谢颐序又明明说“今经张子竹坡一批”,作了交代;后面又有“竹坡闲话”一篇作了呼应;这也不象批评家自己托名伪造的样子。
因为真正的托名者一般是不会把自己的名字同时亮出来的。再从实际情况看,李笠翁是张竹坡父亲的好友,张竹坡果真要以“李笠翁“的牌子来抬高声价的话,完全可以请他写序或用其他正当的办法,大可不必搞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什么“著”之类的招牌。
更何况李笠翁于康熙十九年正月已经去世,“其年不永”而到康熙三十四年左右才评点《金瓶梅》的张竹坡,假如和李渔接触过的话,那也只是在孩提时代,那时也决不会有评点《金瓶梅》的念头。
因此,这“李笠翁先生著”六个字一看就是书商搞的把戏。至于到乾隆年间在刊刻的“奇书第四种本”,加上早在康熙元年被杀头的“金圣叹批评”,更不是很荒唐吗?
总之,在这些后出的张评本那里,我们看到了书商的生意经。

在兹堂本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58.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58.html

二、《真本金瓶梅》与王文濡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58.html

前面讲了词话本、崇祯本、张评本,这三种本子各有特点,各有价值,是《金瓶梅》研究的主要对象。
今天要讲的所谓“洁本”、“古本”,实际上是民国以后的改写本,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但它用“洁本”、“古本”来号召,十分动听,在上世纪20-30年代曾风行一时,一些老先生至今还留有深刻的印象,甚至到上世纪80年代,有的很著名的老先生还真的把它当作“古本”来宣扬呢!因此,也有必要稍稍讲一下。
所谓“洁本”的《金瓶梅》最早是1916年由存宝斋铅印出版的《绘图真本金瓶梅》,平装两册。
到1926年,由上海卿云图书公司删削了《真本金瓶梅》的插图、诗词、评语后用《古本金瓶梅》名目重新出版,平装四册,以后有所重印,一时比较畅销。
粗看这部《金瓶梅》,似乎与词话本、崇祯本、张评本确实有异,但究其实质只是张评本的删改本。
它就是在维持张评本百回篇幅和主要线索的基础上,将所有淫秽之词汰除干净并作了某些改写。
开首第一回“西门庆热结十兄弟,武二郎冷遇亲哥嫂”,它与张评本是相同的。第二、三、四回则纯为凭空结撰,重起炉灶,最为特别。
这三回写西门庆得一奇梦,醒后去访问高僧。僧留给他一偈云:“一番风信二番花,指着三番信(“姓”字谐音)不差。折取金莲归去后,鸳鸯楼上认君家。”
应伯爵释得“三番”为“潘”字,疑有三寸金莲之女,应鸳鸯之约。当时有妓女叫小红的,正姓潘,应与西门庆一起去看后,很不中意。
后到道灵子处拆字,指城隍庙之“隍”字解梦(今人姚灵犀曾指出:上海城隍庙有拆字摊,此著者狐尾自现也),由此应伯爵寻到王婆,结识了潘金莲。接着又写卓二姐游地府温柔乡,有唱道情的为西门庆、花子虚说法等事。至第五回才写裁衣、卖梨等与张评本第五回接上。
这样,“古本”自第五回起所演的内容一直与张评本相差一回,直至第八十三回将张评本之“得双、冷面”,“含根、寄柬”两回并为“秋菊含恨泄幽情,春梅问讯谐佳偶”一回,才又合为一辙,以百回告终。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58.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5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