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钧韬 | 郑振铎《金瓶梅》研究的成就与失误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从书中那么多的吴语同音字混用的事实,推测作者,“他应该是个吴地人”,至少是在吴地生活较长时间的人,受吴语影响很深的人
此外,《金瓶梅》在抄录《水浒传》部分所作的改动之处,直率地暴露了作者的用语特征。
例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武松打虎:“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
此句《金瓶梅》改成:“正打在树枝上,磕磕把那条棒折做两截”。“磕磕”为吴语“恰恰”、“正好”之意。
同回又将武松“偷出右手来”改为“腾出右手”;《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写潘金莲勾引武松:“武松吃他看不过,只低了头,不恁么理会。当日吃了十数杯酒,武松便起身”。
《金瓶梅》改成:“……吃了一歇,酒阑了,便起身”。如果《金瓶梅》作者是山东人,在这些地方是决不可能改成吴语的。
《金瓶梅》故事发生地在山东,人物多为山东人,如果作者是山东人,吴语在书中毫无立足之地,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现在书中居然出现了大量的吴语,这只能说明作者是南方人,他在有意识地使用山东土白描述北人北事时,无意识地将自己习惯使用的南方语言夹杂于其间。
试想,除了这个原因,我们还能寻出什么理由来解释这种奇怪的改动?

《<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

(二)在《金瓶梅》中还出现了与山东人的生活习尚相左的南方人的生活习尚
魏子云先生在《金瓶梅的问世与演变》中指出,写在《金瓶梅》中的饮食,十九都是江南人所习用。如白米饭粳米粥,则餐餐不少,馒头烙饼则极少食用。
菜蔬如鲞鱼、豆豉、酸笋、鱼酢,各种糟鱼、腌蟹,以及鲜的、糟的、红糟醉过的鲥鱼,都是西门家常备之味。
在生活用具方面,西门家用“杩子”(杩桶)便溺,而不是上茅厕之类,这是典型的南方习尚。
这些南方的生活习尚,显然是安不到北方山东的,亦安不到西门庆的家中。这也是个矛盾。
正是在这个矛盾中,我们才断定,《金瓶梅》的作者必为南方人,因此他在无意间将南方人的生活习尚搬到了山东,搬入了西门庆的家中。
由此可见,郑先生说《金瓶梅》“必出于山东人之手,……决不是江南人所得措手于其间的”,此话不仅有失偏颇,而且还有将后来的研究者引入歧途的危险。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1.html

《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1.html

注释: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1.html

①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4册第60章,周钧韬《金瓶梅资料续编(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1.html

②郑振铎谈《金瓶梅词话》,周钧韬《金瓶梅资料续编(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1.html

③沈雁冰《中国文学内的性欲描写》,周钧韬《金瓶梅资料续编(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1.html

④周钧韬《金瓶梅是一部性小说——兼论金瓶梅对晚明社会性纵欲风气的全方位揭示,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1.html

⑤周钧韬《金瓶梅成书于明代隆庆前后考探》,《金瓶梅新探》,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1.html

⑥黄霖,《金瓶梅成书问题三考》,复旦学报,1985年第4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1.html

⑦周钧韬《重论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说”,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1.html

⑧周钧韬《袁中郎与金瓶梅传世的第一个信息》,《金瓶梅新探》,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⑨褚半农《金瓶梅词话中的吴音字》,《第九届(五莲)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

⑩魏子云《金瓶梅的问世与演变》,台北: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1年。

原载《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周钧韬金瓶梅研究精选集》,台湾学生书局2015年版。

文章作者单位:深圳市文联
本文由作者授权刊发,原文刊于《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2010,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