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明 | 论《金瓶梅》的人物心理描写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太行路〉。
它说明诗人早已认识到,世界上最复杂的不是自然界,而是人的内心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也说过:「人们头脑中和人们心中的秘密比海底的秘密更不可捉摸,更不易揭露。」[1]
我国古代的小说艺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侧重于写故事,到侧重于写人物;从着力于写人物的行动,到注重于向人物的内心深处开掘,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历史性的进展中,《金瓶梅》起了重大的转折作用。
它的作者笑笑生清醒地认识到:「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第32回)「人面咫尺,心隔千里。」(第81 回)
因此,「《金瓶梅》的特长,尤在描写市井人情及平常人的心理,费语不多,而活泼如见。」[2]
在《水浒传》中,对于潘金莲第一次见到西门庆之后的心理活动,只字未提。只写
这妇人自收了帘子、叉竿归去,掩上大门,等武大归来。(第24 回)
到了《金瓶梅》中,便加了一段心理描写:
当时妇人见了那人生的风流浮浪,语言甜净,更加几分留恋,「倒不知此人姓甚名谁,何处居住。他若没我情意时,临去也不回头七八遍了。不想这段姻缘,却在他身上。」却是在帘下眼巴巴的看不见那人,方纔收了帘子,关上大门,归房去了。(第2 回)
西门庆第一次见到潘金莲之后,在《水浒传》中也只字未写他的心理活动,只写─
不多时,只见那西门庆一转,踅入王婆茶坊里来,便去里边水帘下坐了。(第24回)
在《金瓶梅》中,则增加了一段心理描写:
这西门大官人自从帘下见了那妇人一面,到家寻思道:「好一个雌儿,怎能勾得手?」
猛然想起那间壁卖茶王婆子来,「堪可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撮合得此事成,我破几两银子谢他,也不值甚的。」
于是连饭也不吃,走出街上闲游,一直径踅入王婆茶坊里来,便去里边水帘下坐了。(第2 回)
从上述例证,我们不难看出,跟《水浒传》相比,《金瓶梅》作者在写人物行动的同时,更注重写人物的心理。
这种发展和转变,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小说创作驰骋想象的特殊功能。
在描绘人物的外部特征方面,小说比绘画要显得逊色,但是在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绘画则比小说要相形见绌。
因此,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就为小说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刻画人物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正如我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所指出的:
「小说,既然是语言艺术,其语言上的长处,必须充分发挥,争取达到不是其他艺术可以达到的深度。而《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充分发挥了语言艺术的特长,非常深入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复杂的微妙的活动的作品。」[3]

在心理描写的成就上,《金瓶梅》虽然没有达到《安娜‧卡列尼娜》的水平,但是,它俩在注重心理描写的艺术发展的走向上,确是取同一步调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5.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5.html

绘画本《金瓶梅》书影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5.html

其次,它使作家刻画人物形象的视角,具备了多角度的特点。
它不再是仅从作家叙述的角度,客观地对人物形象作出介绍和描述,同时还从人物特殊的心理和感受出发,从人物自身的视角来互相作双向或多向的描绘。
如从潘金莲的眼光来看,西门庆是个「生的风流浮浪,语言甜净」,令她感到「更加几分留恋」的人物。
这既道出了潘金莲爱好风流的心理,又画出了西门庆浮浪的性格特征。
而从西门庆的眼光来看,潘金莲则是「好一个雌儿,怎能勾得手?」这就既画出了西门庆好色、贪婪的心理,又更加衬托了潘金莲的风骚动人。
因此,这种变换视角的心理描写手法,具有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作用,不但写了所描写的对象特征,而且写出了观察者的心灵特征,并且这种心灵特征既是对象特征的反映,又是对象特征的变形。
这两种特征的沟通,就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不能不刮目相看,不能不引起深沉的思索,从而也就很自然地吸引并调动起读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作家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精彩和动人,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最后,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描写,大大增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传神性。
如西门庆与潘金莲之所以能很快勾搭成奸,是由他们各自的性格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文龙读后得出的结论是:
「西门庆一蚁耳,而欲禁其不趋膻得乎?西门庆一蝇耳,而欲使之不逐臭得乎?而况有王婆之撮合。读者试掩卷思之:
一边是善于偷香窃玉之西门庆,一边是善于迎奸卖俏之潘金莲,中间是善于把纤捞毛之王婆子,其苟合之能成与否,固不必再看下文而已知之。」[4]
其实,只是由于增加对西门庆、潘金莲的心理描写,才为他们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必然性。
如西门庆去找王婆之前,作者写他就已想好「堪到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撮合得此事成,我破几两银子谢他,也不值甚的。」
这既刻画出西门庆奸险、狡黠的性格特征,又揭示了其性格的社会本质是发迹有钱,自恃「破几两银子谢他,也不值甚的」,尽可收买帮凶,恣意霸占他人妻子。
正因为在《金瓶梅》中突出了罪魁祸首是西门庆,而改变了《水浒传》作者所写的武松先杀了潘金莲然后再去杀西门庆的写法。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5.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