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有 | 新审美价值对旧审美理想的突破——再论《金瓶梅》的美学意义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因此,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全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而且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并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深入到其骨子里,把这个世界的创造力和破坏力的源泉——人的七情六欲全部端将出来。
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是理想人物还是否定对象,不仅不以夸饰渲染,而且还真实地写出“善者”的非善之处,“恶者”的非恶之行,以表现出“善者”在清心寡欲过程中向善从善的真实内心,“恶者”在侈心贪欲过程中弃善从恶的血肉性格。
也正因为如此,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虽然认定了一批予以否定的对象,但这些对象实际上不是人,而是“恶”事、“恶”行,某个人物所得报应的程度取决于这个人物在现实中对“恶”的选择与积累,
这是作者在小说创作审美过程中迈出的极其成功的一大步,使人物的塑造在多层性格上有了一个自由而又真正的天地,把人物从类型化的传统价值判断中解放出来,放入到个性化的新价值判断上来,按照生活的自身规律去真实地再现生活、再现世界,因为真实的世界决不是完美的,真实的个人也决难逃脱所有邪恶的引诱。
历来评论界对《金瓶梅》中各等人物,尤其是所谓“反面人物”采取片面否定,甚至指责作者创作中塑造人物自相矛盾,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总是把“人”与“事”或“人物”与“情节”的逻辑关系绝对化,把生活自身规律完全等同于逻辑分析,把人物的性格发展放到逻辑推理直线上去推论。
只凭若干“事”或几段“情节”便认定人物的善恶美丑,甚至要求作者为塑造某类人物去“选择”若干先验“事件”,即所谓足以表现(实际上是证明)这个人物性格的“事件”去大写特写,
全然不顾及人的复杂性和时空属性,更不去正视现实生活的不合逻辑性和人自身的两面性、多面性,把文学评论等同于庸俗的人事鉴定,把艺术审美等同于演绎推理,这便是所谓“《金瓶梅》无一正面人物”,“《金瓶梅》漆黑一团”定论的根源。
殊不知,《金瓶梅》没有写出一个先验的正面人物,却写出了一大批真实的人,《金瓶梅》的审美价值之所以新,就在于把人作为了自己审美的对象,把人的真实作为审美的价值标准。

《金瓶梅》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9.html

作者审美活动结束,审美价值便具有了其相对独立的属性。创作动机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虽然在作者的审美活动中能产生作用,但它只能决定文学艺术的一个方面。
只要作者把审美价值的判断放在生活的真实上,那么审美过程中必然会遵循真实的规律去调整自己的审美活动。
于是,具有“真”的美学原则的审美价值往往突破原先属于作者创作动机和审美理想追求中的“善”的观念限制,独立于读者的面前。
“善”是具有时空特征的观念形态,即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行为准则或这个社会对主客观关系的认识。即使是广义的“善”,也只是时空的有限延长和扩大而已,相对“真”来说,是短暂的、片面的,其审美力量远远不如“真”。
因此,以“真”为审美价值的写实作品在其诞生之初或在若干年后显示出令作者自己也吃惊不小的价值意义也就不令人们奇怪了。
《金瓶梅》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过了作者的道德审美理想,它从政治、经济、市民生活各个方面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时的横断面;
它对商品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商业小社会人情风貌的细致描写,对商人和官吏、帮闲和媒婆、主人与奴仆、丈夫与妻妾等等人物及其间种种关系的尽情描绘,对各等人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心理状态的描述,令人称绝感叹,激动不已。
于是人们阅读此书,或以之为人生大舞台,或认之为社会百科全书,却少有把它作为道德教科书的。
至此,作为世情巨制的《金瓶梅》的贡献已经是极大的了,但是,对它的美学意义的探讨还不能划句号,它的美学意义极其重要的部分还没有揭示出来。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9.html

生活是什么?是矛盾冲突和挣扎拼搏。论及美的命题,“美是生活”未免过于抽象笼统。
那么生活为何谓之美?美在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的挣扎与抗争的命运的轨迹。
大概只有自然界中的群山与花草给我们带来短暂的静态的美。其实,即使这短暂的静态美的获得,也是竞争生存的过程与结果。
人类社会给人的审美感受只能是活生生的动态,因为生活本身具有动态属性和冲突的本质特征。
《金瓶梅》审美价值的最重大部分,或者说是审美价值实现的根本就在于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生活的冲突,展现了生活中的人拼力挣扎抗争的命运轨迹。《金瓶梅》的美学意义因此才显得格外突出。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创作动机中的“善”与“恶”的冲突,正是生活中的某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抗争,是具有本能属性的人的七情六欲与反人性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抗争,是人的个体意识对社会整体理念的抗争。
西门庆娶妻纳妾,并非“非善”之举,从封建宗法观念来看,为了子嗣后继,还是“大善”的行为。从旧的审美理想看,他的“恶”在于纵情淫佚,在于不能克制自己情欲性欲;
他的“恶”还在于买官受爵,腐蚀朝廷命官,以官促商,以权谋利,有时还见利枉法,这相对封建社会中的清官廉政口号来说,皆为“非善”。
然而这一切都说明了这样的事实:人的欲望是全方位的,以欲望为动力的商人富起来的同时必然极力追求享乐,蔑视伦理道德规范;封建王权已经极大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本来与封建制度相反动且又是社会进步力量的商品经济却不得不向封建王权购买通行证。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9.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