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有 | 新审美价值对旧审美理想的突破——再论《金瓶梅》的美学意义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戴敦邦绘 ·西门庆

西门庆不是一个正派商人,也不是一个“正派”官员。
官商结合,权力互进已经使两方面都失去了“正派”的内涵。但是如果他要“正派”的话,他不仅不可能达到他在商场官场上的高效率,很可能连生药铺也开不成,再做一个破落户。
发生在西门庆身上的商场、官场的“善”“恶”冲突,形象地再现了在封建王权高压之下,在小农自然经济包围之中,在宗法伦理道德约束里,一个普通商人与社会的抗争。
西门庆虽然在这个抗争中是“缺德”者,有不少的“恶”行,然而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生活并没有按道德的指令发展,而是按照冲突和抗争的生活本身实质规律前进,“真”对“善”的突破在这里最富有典型意义,这也是这个人物最重大的审美价值。
生活让强者通过抗争的狭道而获得成功,并不去责备他之所以强的原因和手段。
脱离这一生活的本质和美的根本内涵,只是从作者以对“丑”的否定和对“恶”的道德审判来实现对美的肯定层次上去承认这一人物的美学意义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错误的,那还只是局囿在作者的创作动机的道德小圈之中,其审美理想不过是作者的或者是道学家的,还没有走到作品的文本中来,至少还没有在审美价值中去全面地、从本质上把握人物的美学意义。
作品把发生在潘金莲身上的“善”“恶”冲突更多是置于人自身情欲的实现与伦理规范的压抑的矛盾之中。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一场抗争:一个承受各种精神压迫的有独特个性的女性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争取最基本的人生需求,向一切精神压迫,向无人身自由,向妻妾制度,向子嗣制度进行了反抗。
虽然这些反抗显得十分盲目,以至于不择手段,伤害无辜,但是这种反抗的残酷程度越深,说明矛盾越激烈,冲突越厉害。
在作者的审美理想中,潘金莲是全书中遭受报应最惨的一个。
潘金莲如果能像吴月娘那样信佛宽怀、贤惠通达,或像孟玉楼那样温柔敦厚,知足而乐,自己可能会有好的结局,西门庆也可能不会中年而夭;潘金莲又有与李瓶儿类似的“恶前科”,如果能像瓶儿那样知足止恶,回心向善,整个西门庆后院会显得和气平静,一派生机。
然而,她就是她,社会压迫的张力场和自身个性的张力场相互施压,终于将这个因不择手段而反抗被人们咒为“淫妇”的聪明美丽的肉体挤碎了。
从表面上看,以道德评判为内容的因果报应是潘金莲悲剧的原因,即“恶有恶报”,实质上,社会压迫与个人的反抗之间的冲突才是悲剧之源。潘金莲的生生死死、一言一行,无一不撞击欣赏者的心灵。
既然生活之中充满矛盾,充满冲突,既然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像潘金莲那样地执意反抗也只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那么逆来顺受是否就能生存下去呢?回答是“否”。
这是《金瓶梅》中另一个主要女性以她的悲剧结局奉献给我们的审美价值。瓶儿几经曲折成了西门庆的最后一个小妾,她开始知足了,也不妨说对自己过去的“恶”行知迷而返,心理和性格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生了官哥儿后,她受到了除潘金莲外所有人的敬重和奉承,生活似乎给她专门铺开了一条平坦大道,世界似乎给她特意送来了一片幸福光明。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生活的本质。如果说瓶儿的美貌和生子也是竞争的有利因素,那么瓶儿并没有掌握好这些因素,却以自己对温柔敦厚的选择放弃了竞争。
道德的“善”并未能战胜“恶”,潘金莲以自己独特的“恶”摧折了瓶儿精神上的支柱——官哥,使瓶儿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花子虚阴魂索命,是向“善”者对过去“恶”行忏悔的最终失败。
瓶儿终于血枯而亡,弱者不仅没有战胜强者,也没有战胜自己,多么深刻的令人震惊的生活真谛!
生活的本质是冲突,是抗争,那么生活的真谛就在于强者胜,而并不在于道德的“善”与“恶”。
生活中的强弱的范围领域是多方面的,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经济的、肉体的、心理的,等等。任何物质的生存发展,都有它自己强的范围。
西门庆在经济、政治上是时代的强者,然而却败在对自己肉欲的无力抑制上。
西门庆家中的潘金莲与李瓶儿相比,前者心理之强、手段之厉害与后者心理之弱、处世之退让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败在对自己的无力控制,后者则败在对自己的过分约束而无力参与抗争。
金瓶梅》十分真实地再现了这种生活真谛,展示了在这种真谛笼罩中的各种人不同的生活轨迹,在这些不同的轨迹上,痛苦和幸福、艰难与顺利、黑暗与光明、血与泪、灵与肉,平凡却不平常,人人皆知,人人不明,给人多少感慨,让读者去叹古人也叹自己。
正因为这样,《金瓶梅》的审美价值突破了时空限制,历三百余年而不衰,受历代禁毁而不止。

《金瓶梅人物榜 · 潘金莲与李瓶儿》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9.html

陈东有 著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9.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9.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9.html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入世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为主干,再杂以佛道二教精神,中国的文人与平民百姓的观念中一方面肩负着“习惯成自然”而不是自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一方面又时时刻刻地感觉到天运无常,生死由命。
他们在封建政治和王权的统治下,在小农自然经济包围中,一面不得不经受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磨难,一面又真诚地期待着宗教意义上的上天的恩赐,这种恩赐既包括对来世的好运的实现和今世困境的改变,也包括自然界的去灾避邪和社会界的惩恶扬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9.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