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三国》《水浒》之后,《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殿军,个人创作的兴起在它之后。
它以现实社会中的市井人物即平民百姓作为小说的主角,则又有别于以前以帝王将相、英雄好汉、神魔鬼怪、才子佳人为主角的长篇说部而开我国古代写实小说的风气之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把它列为人情小说的开创者。人情小说可以说就是现代小说,它的前面不必附加任何形容词。
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将近二百年的中国小说发展历程上,除了以上两者外,再没有第三者在思想和艺术上足以和《醒世姻缘传》相提并论。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阐述它的思想和艺术,并探求《金瓶梅》对它的影响,以及它对《金瓶梅》成书问题的旁证作用。
在触及正题之前,有必要对五十年来《醒世姻缘传》的时代和作者问题的争论作一简略的回顾。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84.html
《醒世姻缘传》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84.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84.html
从胡适到最近《文史》第二十三辑曹大为《醒世姻缘的版本源流和成书年代》止,作者有蒲松龄和非蒲松龄二说,年代有明末及清初二说。
尽管结论各不相同,就大体而论,论证日趋缜密,后来居上。曹文接受了它以前包括孙楷第、王守义、金性尧、徐北文诸家的积极成果①,在资料方面作出了总结性的甄选。本文将以它的考证作为出发点,试作不同的推断。
孙氏《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云:“日本享保十三年(清雍正六年)《舶载书目》有《醒世姻缘》”。
而该书弁语有“辛丑清和望后午夜醉中书”的题署,可见本书付印至迟在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
辛丑早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可能性,目前既不能证实,也无法加以排除。此书付印或在1661年,或在1721年,两者必居其一。它不能早于1661年,理由见后文。
曹氏以及在他以前的诸家论文曾举出有关创作年代的本书内证多处,有的已被否定,有的情况复杂,难以定论。
如小说本文以“较”代“校”,以“繇”代“由”(天启帝名由校,崇祯帝名由检),此等字文言中本可通用,同时又不是一律被取代,很难说必定是避讳。
曹文指出:“明末避讳最严的是崇祯帝的‘检’字,而四种清刻本竟也凡遇此字,俱避作‘简’,从头至尾无一例外。”
这是避讳,但明清易代带有民族矛盾性质,明亡之后的二三十年不奉清朝正朔的依然大有人在,这就难以断定此书必刻于崇祯时代,而不在崇祯之后。何况崇祯一朝没有辛丑年,而现在又不见此书刻于辛丑之前的任何左证。
为避免问题复杂化,本文不取本身可疑或可引申不同结论的那些例证,兹选择其中比较确凿的两条如下:
一、第二十四回:“若是如今这样加派了又增添,捐输了又助赈,除了米麦又要草豆,除了正供又要练饷,件件入了考成,时时便要参罚,这好官便又难做了。”
查《明史》卷七八《食货志》,崇祯十二年“杨嗣昌督师,亩加练饷银一分”,这是“练边兵”的附加税。
《明史》卷二五二《杨嗣昌传》说:朝廷采纳副将杨德政建议,府的通判改为练备,州的判官和县的主簿改为练总,专练民兵。府、州、县各有定额。这是练饷的又一用途。
二、第二十七回:“癸酉十二月的除夕,有二更天气,大雷霹雳,震雹狂风,雨雪交下。”
孙楷第致胡适的一封考证《醒世姻缘传》的长信中指出:“除夕雷雨,事诚怪诞,除崇祯十六年外,别无其事。”孙氏依据的是《济南府志》的记载。
依第一例,小说引用的事实到崇祯十二年止;依第二例,到崇祯十六年除夕止。三个月后,李自成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曹氏考证正确地指出此书“最后定稿的时间,不会早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同时却又断言“崇祯十七年以前全书的创作已经基本完成”,
“而书中提到除夕雷雨的地方仅仅是夹杂在叙述气候异常的一连串灾异中的一句话,这必定是崇祯十七年一二月间把这件刚刚发生的事情随手加了进去”。
依常理而言,一个作品提到某一年的事实,只能断定它完成于此年之后。可能是一二年、一二十年以至更长的年代之后。
当时写小说,没有报刊可供连载,又缺少尽早反映现实的文风,小说绝少可能完成于该书所提到的史实发生的同一年。
曹文指出冬雷这条内证仅是夹叙中的一句插话,试问练饷以及它所举的其它内证如第三十回“不必中举中进士,竟与他做了给事中”(按:《明史》本纪载,崇祯九年淮安武举陈启新破格升给事中,和小说云“不必中举”不合,本文暂且不取),
以及第四十九回“定是近日里秦良玉的上将”(按:秦良玉早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已有战功,不限于曹文所说的“启祯时期”),它们和冬雷一样都是穿插在正文中的片言只语,为什么只有冬雷这一句是“崇祯十七年一二月间”“随手加了进去”,而另外几句却不是这样的呢?
“引人注目的是发生在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以后的时局,在小说的叙述议论中均无只字反映。该年三月十六日李自成进京,朱由检自缢,紧接着吴三桂勾清兵入关,大故迭起。短暂的时间,局势发生如此剧烈的动荡……如果小说定稿于甲申之变以后,这样天翻地覆的巨变,不会一点不在作者议论时局的文字中流露出来。”
“笔者正是依据小说反映的事实都集中在崇祯十二三年前后,以及丝毫没有反映甲申之变的文字等情况推断,崇祯十七年以前全书的创作已经基本完成”。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84.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