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霖 | 《金瓶梅》词话本与崇祯本刊印的几个问题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今存崇祯本都为五回一卷,共二十卷。每卷前一般都题“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卷之×”。此题名与全书目录前题名相同。然而,其中有几卷的题名较为特殊。今以上图甲本为例,情况如下:
卷六题:新绣像批评金瓶梅卷之六;
卷七题:新刻金瓶梅词话卷之七;
卷八题:新刻绣像评点金瓶梅卷之八;
卷九题:新刻绣像批点金瓶梅词话卷之九;
卷十题: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之九
卷十四题:新刻绣像批点金瓶梅卷之十四;
卷十五题:新刻绣像批点金瓶梅卷之十五;
卷十六题: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卷之
令人吃惊的是,与上图甲本大有出入的上图乙本、天津本,除了卷十六题作“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卷之十五(按:“十五”亦误)”之外,其他与此全部相同。
不但如此,北大本除卷七题“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卷之七”外,其余悉同。以此类推,天理本,乃至王氏本估计都是如此。于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三点:
1、卷七、卷九两处多出“词话”两字,特别是卷七的题名,竟与词话本完全相同,这无疑是修改词话本时不慎留下的痕迹。
假如崇祯本与词话本是平行发展的两种本子,甚至先有崇祯本,后出词话本的话,就决不可能两处凭空加上这“词话”两字。
2、当为卷十处的卷号却题作“卷之九”,卷十六处上图甲本缺“六”字,上图乙本作“十五”。
这些纰漏都说明此崇祯本的“二十卷”是据词话本临时仓促编排而成,并非来自经过辗转传抄的原有的二十卷本。
3、从一会儿冒出“新镌”,一会儿又冒出“批点”、“评点”来看,也都可以看出临时修改、添加的混乱情况,不像据原本刊成。
这些现象,是客观存在,不是凭臆测所得;从中得出的结论,我还是坚持。特别是第1点,这是崇祯本修改词话本的活化石,决不能轻易地否定的。因为这完全不是什么后人的“假冒”。
固然,至清初,有“古本八才子词话”之类的书名,用“词话”两字来“假冒”,但这里是在二十个“卷题”中漏出两个“词话”来,是“假冒”的样子吗?
再说,上图甲本、乙本、天津本、北大本等固然不是崇祯本的“原本”,我们目前还无法找到崇祯本的“原本”,但它们共同反映的这一现象,不正是说明了“原本”给它们带来了这样的胎记吗?不正是说明了崇祯本“原本”就是从《新刻金瓶梅词话》那里修改而来的吗?

介休本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88.html

以上两点都是从文本的客观存在来正面肯定崇祯本必从《新刻金瓶梅词话》而来,下面就目前认为崇祯本早就传抄,与词话本是“兄弟关系”的一些主要论据略作分析。
一、二十卷问题。
谢肇淛《金瓶梅跋》说他看到的抄本《金瓶梅》是“为卷二十”,今见的所有崇祯本均为二十卷本,而现存的《新刻金瓶梅词话》却是十卷本。
这就成了《金瓶梅》抄本或“原本”是二十卷本而非词话本的重要论据。
其实,一百回大书,在传抄过程中如何装订,本有一定的随意性,对“卷”的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
叶桂桐先生曾据现存的“《新刻金瓶梅词话》共装订成二十册”,说是“每册大致相当于传抄本《金瓶梅》的一卷”[11]。
此说尽管被魏子云先生批评为将“册”与“卷”混淆了起来[12],但实际上却道出了谢肇淛所说“卷”的模糊性,我们为什么不能说谢肇淛所说的“卷”就是当时装订成的“册”而不是现在《新刻金瓶梅词话》所标的“卷”呢?
再说,即使当时流传的抄本确实标目为二十卷,但在刊刻《新刻金瓶梅词话》时为什么不可能改为十卷本装呢?
叶桂桐先生说,今存《新刻金瓶梅词话》之所以将“本应为第五卷的开始”的第四十一回处,误印成了“新刻金瓶梅词话卷之四”,就是因为将抄本二十卷改为十卷而致误。这个说法不能说全无道理。
总之,以一人所谈之抄本的卷数来区分流传的《金瓶梅》的实际内容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二、关于《金瓶梅》的书名问题。
论者认为在万历、天启年间文士谈及《金瓶梅》时多用“金瓶梅”三字,而未见用“金瓶梅词话”,今崇祯本的版心即刊“金瓶梅”三字,而词话本的中缝题“金瓶梅词话”五字,可见当时流传的乃是崇祯本系统的本子。
其实,文人笔记所记,多用简称,这正像《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传》,多简称为《三国志》,《忠义水浒传》多简称为《水浒传》一样,将《金瓶梅词话》、《金瓶梅传》简称为《金瓶梅》也并不奇怪。目前所知最早称《金瓶梅》为“金瓶梅词话”的是《幽怪诗谭小引》中的一段话:
不观李温陵赏《水浒》、《西游》,汤临川赏《金瓶梅词话》乎?《水浒传》,一部《阴符》也;《西游记》,一部《黄庭》也;《金瓶梅》,一部《世说》也。
此引作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上距《金瓶梅》传入文人圈已经35年”,所以往往被人视为后出而不予重视。
其实,作者在这段文字的后面也用简称《金瓶梅》,但在谈到汤显祖欣赏的《金瓶梅》时,特别用了《金瓶梅词话》。这里加上“词话”两字当有根据,只是我们现在一时难以找到汤显祖的原话。
而且,有研究者早就指出汤显祖确实深受《金瓶梅》的影响,特别是他的《紫箫记》可能与《金瓶梅》有非常直接的关系[13]。
汤显祖死于万历丙辰(1616),且《幽怪诗谭》一书多记万历及万历以前的故事,这完全可以说明《金瓶梅词话》在汤显祖时代早已流传,或者说,当时一般人简称的《金瓶梅》即是《金瓶梅词话》。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88.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8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