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有关医家、脉案、方药、习俗等细节,值得探究!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医家分类:特指与泛称

据统计,《金瓶梅词话》中写了8位有姓名的专职医生,涵盖了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男科、外科范畴。那位81岁的何老人,乔大户说他“大小方脉俱精”。明代太医院分为13科,大方脉是指专门治疗成人疾病的,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小方脉是幼科的别称,相当于现在的儿科。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5.html

当蒋竹山知道李瓶儿请胡太医治疗丈夫花子虚的伤寒病时,不屑地说:“是那东大街上刘太监房子住的胡鬼嘴儿?他又不是我太医院出身,知道什么脉?”笔者认为,书中的医官任后溪,冠带医士何岐轩似乎可称为特指的“太医”。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5.html

经常出入西门府的任医官,应该是清河县惠民药局的掌门人。第76回写琴童去请他给吴月娘看病,回来说任老爹在府里上班未回家。从男性服饰的角度看,任医官戴着四角方巾,身着大袖衣服,是明代儒生、处士、医生、相士等所戴的方形软帽和袍服,具有鲜明的身份和职业特色。书中自称或他称太医的胡太医、蒋太医、鲍太医等,应该都是当地的民间医生,是百姓对行医者的习俗泛称。至于那个吹嘘家祖现为太医院院判,家父现充汝府良医的妇科医生赵龙岗,则是个江湖庸医。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5.html

明代沿袭宋元两朝的医事制度,于洪武三年(1372年)在南京、北京及各府、州、县均设有卫生医药机构——惠民药局。两京的惠民药局由太医院统辖,设大使、副使各1人;各府惠民药局设提领,州、县则设有医官。《明史·职官志三》中载,全国各府、州、县的惠民药局,以及边关卫所等处所设的医官、医士等,俱由太医院派遣。年终考查其诊疗得失,作为升迁或任免的依据。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5.html

乔大户在询问何老人之子何岐轩的状况时,用了“肄业”一词。何老先生说他“逐日县中迎送,也不得闲”。肄业当指修习课业。古人书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老师教授学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今人则称在学校学习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的为“肄业”。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5.html

据李经纬等《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曾下诏令,“凡军﹑民﹑医﹑匠﹑阴阳诸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明代开始施行的医户制,指令凡从医者要求世代为医。但因医生的社会地位卑微,收入菲薄,所以想方设法逃脱医户之籍的医学世家也不少。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5.html

笔者结合书中描写推断,何姓老人应该是位世医,他的儿子何岐轩可能是通过医户制的考试,或者通过捐纳得到“冠带医士”学衔,却不给俸禄的医官职位。说自己是太医院出身的蒋竹山,或许只是参加过太医院的考试,未被录用,以此炫耀而已。书中说他曾“串铃儿卖膏药”,指的是他走街串巷的铃医生涯。同僚何千户学生的相识刘橘斋,是专治疮毒的医生。因探亲住在他的家里,是给西门庆医治男科病的外地医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5.html

除此之外,书中还写了吴道官、刘婆子、薛姑子等道士僧尼兼营医药,三姑六婆们接生、针灸、施药的具体场景等,为我们了解当时民间的医药卫生习俗,市井百姓求医饮药的生活方式,留下真实的记载。那位在玉皇庙“又行医,又卖卦”的道官吴宗哲,在西门庆病情加重,屡经数位医家诊治无效后,吴月娘请他来府中诊疾算卦。吴道官诊了脉象后说:“官人乃是酒色过度,肾水竭虚,是太极邪火聚于欲海,病在膏肓,难以治疗。”他口占了一律韵文:“醉饱行房恋女娥,精神血脉暗消磨。遗精尿血与白浊,灯尽油干肾水枯。当时只恨欢娱少,今日翻为疾病多。玉山自倒非人力,总是卢医怎奈何!”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5.html

从中医学的角度解读这首七言诗,可以看作是一则简明扼要的诗体医案:西门庆患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预后都叙述得丝丝入扣,合情合理。一个贪恋女色,饱醉行房,嗜食壮阳药的纵欲者,精血亏损,元阳虚弱,出现了血精、白浊、眩晕、水疝、疳毒等诸脏虚损湿毒的症状,伴有致命的并发症。病情已至此,即使神医扁鹊再生,恐怕也难挽沉疴。另外,书中的理发师小周儿给西门庆篦发、清除耵聍又兼施行按摩导引术,而且用的是一种理疗器械——木滚子。总的来看,位于大运河钞关的清河县,惠民药局的医官,诸位民间医生和兼营施药针灸的道尼姑婆,以及兼行按摩的理发师等,构成了当地医药卫生的时代缩影。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5.html

医家校勘:考释与补遗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5.html

那位吹嘘自己祖传三辈习学医术,“每日攻习王叔和、东垣勿听子”的赵龙岗,自述读了一大堆古今医著方书。笔者注意到,无论是词话本还是绣像本以及张评本,东垣勿听子都没有点校为东垣、勿听子,注解误为一个人。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勿听子则是明代医家熊宗立。

熊宗立(1409—1482),名均,字宗立,又字道轩,号勿听子,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熊鉴精于医药。熊宗立自幼多病,喜读医书,从祖父学医,后又随刘郯学习校书、刻书、阴阳、医卜之术,深得其奥旨。熊宗立得家传师承,学术底蕴颇为厚实。他结合祖传医术,从事医疗和医书的撰著、校注、刻印工作,从而成为一位整理出版医学书籍的刻书家和医学家。熊氏从明正统丁巳(1437年)至成化甲午(1474年),从事医学研究37年,编著、点校的中医著作达24种,其中校勘整理医书11种,注释及增补医书7种,自撰医书6种,合计182卷,内容涉及《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的释疑解惑之作及脉学、中药、妇儿科临证医学著作。他采用多种形式编注印行,如类证、俗解、注释、附遗、补遗等,是福建历史上自编自刻医书最多的医家。其著有《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执掌图论》《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等。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