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成书以来,长时期存在一个问题, 即众多学者都以为《金瓶梅》出自大名士、大作家之手。近几年来朱星同志的“王世贞”说, 吴晓铃、徐朔方同志的“李开先”说, 张远芬同志的“贾三近”说, 黄霖同志的“屠隆”说, 也没有脱离这一窠臼。这里,他们都忽视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本问题: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你不了解、不熟悉某一方面的生活, 你也就写不出、写不好反映这方面生活的作品。而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隆这些名士、作家,或是大官僚,或是大地主,谁也没有经历过《金瓶梅》主要描写的那么丰富、那么多样的市井生活, 仅凭一些道听途说, 他们绝不可能写出《金瓶梅》那样的“奇书”、“杰作”。
最近,戴鸿森同志提出盲艺人“刘九”说, 认为“从全书随处捏合穿插时行小调、散曲、套数、院本、杂剧、传奇、宝卷及其他话本种种现成材料看,其人必是艺人。”这个艺人就是盲艺人刘九(刘守,号脩亭,1526—1561)。(戴鸿森:《我心目中<金瓶梅词话>的作者》,《读书》1985年4期)戴鸿森从说书艺人中寻找《金瓶梅》的作者,其研究方向是对的,但一个盲艺人在眼睛失明的情况下,看不到人世间发生的一切,仅凭耳、鼻、舌、身四官即能创作出《金瓶梅》这样的描尽世态人情的巨著, 则是不可能的。不少盲艺人,由于听觉特别灵敏,他可以记住、背诵、表演上百万言的大书,但要盲艺人独力创作出一部大作品来则中外文学史上均无先例。那么,《金瓶梅》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它的最初记录定稿者又是谁呢? 不少研究者总是企图从“外证”—有关《金瓶梅》的文学记载中解决这两个问题,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就在《金瓶梅》这本书内即可找到。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3.html
“外证”是需要的,但只有足够的“内证”——书内证据,才能富有说服力地回答这两个问题。早在三十年前(1955年),我在扬州购得一部《金瓶梅》阅读后,我就产生了《金瓶梅》原是评话的想法。《金瓶梅词话》出版后,我再次研读《金瓶梅词话》,终于找到足够的内证,可以确定:《金瓶梅》原来是评话;笑笑生是一位有相当文化水平但文化教养并不高的评话爱好人, 他是《金瓶梅》评话的加工、改写和定稿者。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3.html
说《金瓶梅》原来是评话,根据何在呢?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3.html
第一个重要根据,就是《金瓶梅词话》(这是目前海内外学者多数公认的《金瓶梅》的定稿本)第三十回《来保押送生辰担,西门庆生子喜加官》中有这么一段话:“评话捷说,有日到了东京万寿门外,寻客店安下。”(着重点为本文作者所加。)这里交代得很清楚,《金瓶梅》原来是评话, 所以说书人说到这里,就向听众交代明白: 我说的评话不在这个问题上啰嗦了,“评话捷说”,直接了当地讲述来保己“到了东京万寿门外,寻客店安下”了。那么,《金瓶梅》评话,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涉及到我国长篇小说、长篇评话的历史发展问题。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3.html
我国的通俗小说,如果从唐代的变文、说话算起,经过宋元的平话到元末明初,终于出现了以平话为基础而又作了再创造、再加工而最后定稿了的《水浒》、《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五代史演义》等长篇小说。这些长篇小说,是过去平话的集大成,同时益之以杂剧、史书、轶闻、秘事、笔记、私人记述,比比过去的短篇、中篇平话来,是大突破、大发展、大创造,使我国终于有了真正的长篇小说。而一当这些长篇小说产生特别是刊行书版以后,它们又成了明清两代艺人演说评话、评书的张本。一些有才能的评话艺人,能够把这些长篇小说中的某几回,演说成相当于几十万字或上百万字的评话。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3.html
杨州评话艺人王(少堂)派水浒,从邓光斗系统接受了宋(江)十回、石(秀)十回,卢(俊义)十回;从宋承章系统接受了武(松)十回。这四个“十回”,各有一百多万字。邓光斗、宋承章师承的是谁,已不见记载,但柳敬亭、崔仲达是扬州评话艺人组织“三皇会”的两位祖师(另一位是孔子,有点不伦不类),可以从中得知其中的一点消息。崔仲达曾应乾隆皇帝之召,在“御前”演说过“评话”,有“御前评话”之称;柳敬享是明末著名的评书艺人,他演说武松打店,使不少文人为之神往。但是柳敬亭、崔仲达仅仅是两位留有文字记载的明末、清初的评书艺人,在明末清初,在明代中叶,当然还有不少评话艺人、评书艺人能演说长篇评话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3.html
《金瓶梅》评话,很明显的是从《水浒》中的武十回中析出,又经过评话艺人(不止一人)的发展、创造、加工、再发展、再创造、再加工而成的。假如说,“评话捷说”还是个孤证,那么,我们可以从《金瓶梅词话》中找到更多的证据。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3.html
人所共知,《水浒》是在平话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而《金瓶梅词话》中的开头部分和后面的武松杀嫂部分,却几乎完全沿袭《水浒》,这只有评话艺人才会这样做,而独力创作的大作家、大名士是不屑为也耻于这样做的。这里我们以《水浒全传》、《金瓶梅词话》、扬州评话《武松》中的某些有关部分加以比照,就会清楚看出,《金瓶梅》评话的讲述人、《武松》的讲述人王少堂都是按照《水浒全传》演说的,所不同的只是《武松》基本保留了王少堂评话的口述记录,而《金瓶梅》评话的整理者则沿袭《水浒全传》: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