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金瓶梅》中的理欲观
作者李宝龙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6.html
内容提要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6.html
《金瓶梅》是一部得到充分肯定又备受争议的一部小说。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中对于色欲和利欲的大量细致的描写。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 客观上讲, 小说中人欲横流的社会图景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人的处世理念, 特别是理欲观念。而且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欲观念完全打破了自宋代以来一直占思想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传统, 不是存理灭欲, 而是有欲无理, 以欲代理, 为饱私欲, 置伦理道德于不顾, 忘却人性, 无视廉耻。对于这种客观体现出的理欲观, 我们必须冷静的, 批判的对待。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6.html
《金瓶梅》作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小说, 其独创性和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自问世之日起, 对其评价一直是毁誉交加, 甚至毁大于誉,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小说中所描写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出来的思想理念,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奇书”“淫书”可为个中代表。诸多阐发, 前贤表述尽矣, 兹不赘叙。不过, 其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欲观念却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话题, 前人毁誉的焦点也多集中在此。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6.html
理欲之说肇端于先秦, 诸子言论中多有论及。其中, 尤以儒道两家言说居多。但当时所论, 多以欲为主, 或言节欲, 或言导欲, 或言寡欲。虽然其中已经包含了一些理的因素, 但还没有理欲并提。唯一一个理欲并提的人应该说是荀子。他说:“故欲过之而动不及, 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 则欲虽多, 奚伤于治?欲不及而动过之, 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 则欲虽寡, 奚止于乱?故治乱在于心之所可, 亡于情之所欲。” [1] 但这里的荀子所讨论的, 主要是“欲之多寡”与“治乱”的关系。这里的“理”, 指的是道理、礼义, 也与一般意义上的理欲论中的“天理”并不完全相同, 但已经有些接近了。最先把“天理”与“人欲”作为一对政治伦理范畴对举的是《礼记·乐记》,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 性之欲也。物至知知, 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 知诱于外, 不能反躬, 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 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 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 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 众者暴寡, 智者诈愚, 勇者苦怯, 疾病不养, 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2] 这里已经体现出了天理和人欲的基本思想, 但点到即止。完整的理欲观的形成应该是在宋代, 在程朱理学那里。若无程朱, 相信理欲之辨不会热讲几百年, 以至直到今天, 人们还在讲。那么理欲所指到底是什么呢?简单地说, 理者, 天理;欲者, 人欲。然则何为天理, 何谓人欲, 二者关系如何, 却是至今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 学界比较流行的界定是:“有普遍满足之可能, 即不得不满足的, 亦即必须满足的欲, 皆不谓之人欲, 而谓之天理。……凡未有普遍满足之可能, 非不得不然的, 即不是必须满足的欲, ……则是人欲。” [3] 这种说法大概导源于朱熹的一些言论, 《语类》卷十三中说:“饮食者, 天理也;要求美味, 人欲也。” [4] 224又卷六十一中说:“如夏葛冬裘, 渴饮饥食, 此理所当然, 才是葛必欲精细, 食必求饱美, 这便是欲。” [4] 1476然而这种概括似乎有理有据, 事实上却问题很多。首先是误会了朱熹的原意, 或者说机械地理解了朱熹的话, 朱熹讲的其实是凡事皆有一个度, 在这个度以内的, 就是天理, 超过了的, 就是人欲。其次, 这样的言论, 只是朱熹理欲观的一个层面, 并不能囊括其理欲思想的全部。《语类》中还有下面几句非常有代表性的话: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6.html
有个天理, 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 便有人欲出来。[4] 223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6.html
盖做合做底事, 便纯是天理, 才有一毫计较之心, 便是人欲。[4] 1093-1094
凡一事便有两端, 是底即天理之公, 非底乃人欲之私。[4] 225
同是事, 是者便是天理, 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 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 便是天理, 非礼而视听言动, 便是人欲。[4] 1031
须是就事物上辨那个天理, 那个是人欲, 不可恁地空说。……好底是天理, 不好底是人欲。[4] 2824
由这几段话, 我们可以看出, 所谓天理人欲之辨, 辨的主要是人的思想行为的合理性、正确性, 而合理正确与否, 主要有看其是否符合封建伦理纲常, 符合社会基本规则, 符合人生人性的起码要求;天理人欲之间, 只是一线之隔, 然而却是对立两端, 事属天理还是人欲, 是在线内还是线外,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凭空臆断。所谓“天理人欲, 无硬定底界。” [4] 224就是就此而言。因为这个界限是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的。
宋明两朝, 一向被认为是程朱理学传播最广, 影响最大的时期。“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 [5] “圣贤千言万语, 只是教人明天理, 灭人欲。” [4] 207在南宋和明中期以前, 是深入人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不过, 到了《金瓶梅》这里, 奉行一时的理欲观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和无情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