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一些人谈《金》色变, 认为《金瓶梅》是一部“黄色小说”, 唯恐避之而不及。
这部作品从总体上看, 它不只在中国小说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而且真实而深刻地暴露了中国社会腐败的一面,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没有另外一部作品可以与它相比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7.html
因此, 它尽管一出世就被一些正统文人骂为“坏人心术”, 长期被列为禁书, 但与此同时, 一直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7.html
当时就有人认为它是“稗官之上乘”, “读此书而以为淫者秽者, 无目者也。”远的不说, 就以“五四”以后的一些名家的看法来说, 就值得我们注意。这里举三例。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7.html
如鲁迅说:这部书是“著此一家, 即骂尽诸色”, “同时说部, 无以上之”。就是说, 小说通过描写西门庆一家, 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各色各样的丑类, 同时代的小说没有比它更好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7.html
稍后, 在上世纪30年代, 郑振铎接着说:“它是一部很伟大的写实小说, 赤裸裸的毫无忌惮的表现中国社会的病态”, “表现真实的中国社会的形形色色者, 舍《金瓶梅》恐怕找不到更重要的一部小说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7.html
到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也一再推荐干部们读《金瓶梅》, 曾说:“这本书写了明朝的真正的历史。”所谓写“真正的历史”, 就是真实而细致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经济生活的矛盾, 揭露统治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他要干部们读这部书, 是否就是要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不要做西门庆式的当权派, 就不得而知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7.html
不过,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确实很有认识价值。他是一个贪官、奸商与恶霸的混合体。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7.html
他本是个开小药铺的“浮浪子弟”, 靠勾结衙门来拼命敛财, 财越积越多, 很快就成为一个暴发户;又凭借钱财来贿赂官场, 官越攀越高, 勾结上了朝中位最高权最重的“四大奸臣”。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7.html
小说的高明之处是, 通过西门庆这个人, 不但写了一个家庭, 而且又写到了整个县城, 写到朝廷中央, 写到了整个“天下国家”, 把笼罩在现实世界上的种种真善美的纱幕彻底撕破, 把上上下下、内内外外的人间丑恶, 相当集中、全面、深刻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7.html
在这里, 它能使我们看到昏庸的皇帝、贪婪的权奸、堕落的儒林、无耻的帮闲、龌龊的僧尼、淫邪的妻妾、欺诈的奴仆, 乃至几个称作“极是清廉的官”, 也是看“当道时臣”的眼色, 执法不公。到处是政治的黑暗, 官场的腐败, 经济的混乱, 人心的险恶, 道德的沦丧, 整个世界是漆黑漆黑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07.html
小说中有两句话, 似可点明那个腐败社会的真实面貌。一句是:“功名全仗邓通成, 富贵必因奸巧得。”
这是说像西门庆那样的贪官、奸商、恶霸, 他们的功名富贵, 都是凭金钱与“奸巧”得来的。
另一句说整个社会是:“和光混俗, 惟其利欲是前;随方逐圆, 不以廉耻为重。”
说的是在整个社会中, 大家在一起只是求私利, 不去讲道德, 都在混日子!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社会啊!
可是, 正如小说所描写的, 死了个西门庆, 又出了个张二官, 西门庆式的人物真是一时间死不完绝不了的。
郑振铎曾这样说:“《金瓶梅》的社会是并不曾僵死的;《金瓶梅》的人物们是至今还活跃于人间的;《金瓶梅》的时代, 是至今还顽强的在生存着。”
时至今日, 我们虽然远离了“《金瓶梅》的时代”, 也不是郑振铎说的那个上世纪的30年代, 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金瓶梅》时代的幽灵是否不再在我们身边游荡?《金瓶梅》时代的腐败气息是否就不再在我们周围散发?是否会出现比西门庆更西门庆的人物?我们究竟如何去认识腐败, 杜绝腐败?
我想, 《金瓶梅》应该能给我们一点儿警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阅读、研究《金瓶梅》的首要目的, 也就是《金瓶梅》这部小说的主要价值之所在。
(原载《光明日报》)
《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