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宗教内涵与文学意蕴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原题儒道释的沦化 势利欲的喧哗——试论《金瓶梅》的宗教内涵与文学意蕴

作者魏丕植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内容提要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这部小说大约创作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 虽然其中假借了北宋末期政和年间的故事, 但隐喻讽刺的仍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明朝, 世风日下, 人情淡薄, 这两者又互为表里, 共同织就一幅光怪陆离的病态社会图景, 集中展示在清河县这块地域上。作者以水浒传中的断故事作为引子, 加以铺排渲染, 将兼有官僚、恶霸和富商三种身份的西门庆与几位女性的利益纠葛和恣肆畸情生动细致地描画出来, 读者可以从中知悉那个时代的诡谲以及人性的畸变。但作者又不是以揭露和批判作为最终旨归, 意在通过这个故事来表现儒、道、释三种宗教在当时的明朝是如何沦落和变形的:沦落意味着道德的崩解, 变化则蕴含着三种宗教新的发展可能。同时, 官势、利益和欲望在小说中又相互推波助澜, 这三者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 其中不仅与宗教有涉, 又和其他因素相关联, 具有了迥异于通常叙事所具备的单声部的特征, 这种特征契合了巴赫金所谓“众声喧哗”的内涵, 并且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世情小说”,又称“世情书”,鲁迅曾言其“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诸‘世情书’中,《金瓶梅》最有名”,这种界定和判断是允当的。《金瓶梅》一书,正是对西门庆与妻妾以及结拜兄弟之间的聚合离散进行了夸张的展示,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明代中叶的风俗世态,更可以由此洞悉人情人性,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这里也生动地呈现出来。《金瓶梅》的作者生活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距离隆庆帝登基前不过几十年的正德皇帝,正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帝王,流风所及,社会亦被其熏染。在古代社会,统治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臣民也就随之更加肆无忌惮地上行下效了。本来起到维系世道人心作用的宗教,此时反而被断章阉割为教条根据,或被利用来作为满足自私和贪欲的工具,让各种势力和欲望不断滋长起来。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一、儒释道的沦化:宗教精神的一种嬗变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儒家本来是很具有包容精神的,在学理方面并不拒斥其他流派的参与和对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明朝的时候,统治者只吸收了其他有利于自身进行统治的部分,即纲常伦理与过分抽象的理念,然后将其强行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使书生们尽力于此,而对自身的修养没有很好地顾及。儒家在《金瓶梅》这部小说里成了一种衬托,而不是有效地规约。程朱理学发展到明朝,尤其到了嘉靖年间,已经非常程式化,期望在科举中取胜的学子们不得不大量背诵那些被重新诠释的经典,尤其是朱熹的注释。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朱熹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过独特贡献,但其在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注释中,过分重视抽象化的理念,而对具体的人性没有充分重视,甚至达到要“存天理,灭人欲”的程度,被明朝的统治者所利用,作为钳制士大夫和学子的工具。过分的压制势必造成更为猛烈的反抗。被程朱理学戕害的士人,对于这种学说早就进行了质疑,其中尤以王阳明为代表。王阳明通过对“心”重新进行界定,以廓清程朱理学在思想和社会上的不利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涤清了原先的雾障。《金瓶梅》的写作年代是紧随嘉靖皇帝统治之后的,从作者的学养与识见中可以推断,其必然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可贵的是,这部小说的作者并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对传统儒家观竟是服膺的,所以在小说第十回中介绍东平府尹陈文昭时,会对他有这样的形容:“平生正直,秉性贤明。幼年向雪案攻书,长大在金銮对策。常怀忠孝之心,每发仁慈之政……正是:名标书史播千年,声振黄堂传万古。贤良方正号青天,正直清廉民父母。”这样心怀忠孝、关心民瘼的官员,正是作者心中的理想治理者。虽然这位姓陈的府尹在小说第十回中并没有为武松洗脱冤屈,但作者仍在书中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秉持真正儒家观念的官员的期盼。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儒家在修身方面讲的是礼乐之道,是像《论语》中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是从容畅达、有益身心的,而《金瓶梅》中许多官员和书生怀的是自私自利之心,到最后都是身心俱疲、损人损己。西门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从一个生药铺的老板发迹变成提刑所的理刑副千户,心中根本就没有儒家的担当和仁慈,虽然一时捞取了不少钱财,但最终还是殒身于财色之中,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的道德准则。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道家本来是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以达到肉体成仙的目的,但《金瓶梅》中道家的功能就远不止此了。首先体现在丹药方面,这种应用其实早在明武宗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了。明武宗为了恣肆享乐和长生不老,延请了许多道士,许多朝臣也通过献给皇帝丹药以获取功名,这些都影响到了社会风气,嘉靖皇帝干脆成了道家天子,痴迷炼丹术和沉湎于道术达几十年,不理朝政……导致蔡京等奸臣弄权,祸国殃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纷纷起义,又外寇入侵……也势必对《金瓶梅》的作者施加了影响。西门庆和潘金莲等每次在作乐前服下的药剂,正是明显的例子。道家在这部小说里又经常被用来驱邪,如第六十二回中,西门庆领潘道士来为李瓶儿祛除“邪祟”,这道士被描画为“头戴云霞五岳冠,身穿皂布短褐袍,腰系杂色彩丝绦,背插横纹古铜剑……若非霞外云游客,定是蓬莱玉府人”,作者又细致地绘出了他的神通,只见其“运双睛,努力以慧通神目一视,仗剑手内,掐指步罡,念念有辞,早知其意……噀了一口法水去,忽阶下卷起一阵狂风,仿佛似有神将现于面前一般”,接着这潘道士继续“演法”,直到洞悉李瓶儿“中邪”的“隐秘”。道家在这时已经充分的民间化和神话了,从中也可看出,明朝的民众对道家作用的认知,已和道家的初衷有很大分歧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