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宗教内涵与文学意蕴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四、诗词文的自洽:文人小说的一种创建

作为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金瓶梅》自有文人的“烙印”,这又表现在两个方面。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1.相对于那些由世代相传逐渐成型,然后再由作家加工整理成的小说,文人小说更多的投射出作家自身观念的影子。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对于一段历史的文学性演绎,而《金瓶梅》则是作者将水浒传中的一则故事截取下来,铺排渲染,如果说之前的长篇是纵向的,《金瓶梅》则是一个横断面,从这个断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在其中的投影。历史的诸多影像,透过作者特殊的视域,在这个断面上重新衍射出新的光彩。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个系统,《金瓶梅》接续的是其中的白话小说系统,但其中包含的诗词,又与此前的文言小说中的特质暗相契合,这也正是文人小说早期的一种特征:融雅驯于通俗之内、化规矩于自由之中。这部小说中有许多诗词,与小说的“文”———即小说中叙事部分使用的文体相映衬。如小说第五回的开头那首“参透风流二字禅,好姻缘是恶姻缘。痴心做处人人爱,冷眼观时个个嫌。野草闲花休采折,真姿劲质自安然。山妻稚子家常饭,不害相思不损钱”,这首诗可谓对整部小说中人物的一种劝诫,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配合得非常妥帖允当,达到了诗词文自洽的高度。第六十回开头《临江仙》的下半阕:“追忆当年魂梦断,为云为雨为风。凄凄楼上数归鸿。悲鸿三两阵,哀绪万千重。”这几句直将整部《金瓶梅》勘破,含着无尽的悲音,与作者创作的意旨非常相称。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2.《金瓶梅》中的诗词,遵循的是严格意义上的格律,相应的,小说的组织结构也是十分谨严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如武松杀嫂一事,在《水浒传》中很快就叙述完毕,而在《金瓶梅》中,要等到第八十七回,武松和潘金莲的“旧账”才算完结。读者不妨去想,只有武松被充配到孟州,西门庆和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纠葛才能次第展开,这是宏观层面上的,具体到微观细节,更是如此。如小说第十四回,李瓶儿将四对金寿字簪儿分别赠给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和孙雪娥,以获得这几位的好感,到第六十二回,李瓶儿魂归离恨天后,托梦给西门庆和应伯爵,梦中都有簪子断折的隐喻,两处对比之下,可见作者伏脉千里、连缀不断的结构功夫。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宇文所安在评论田晓菲的《秋水堂论金瓶梅》时认为,这部小说不仅印证了长篇小说乃巴赫汀所谓的“众声喧哗”理论的宗教变奏,而且其本身的“叙事也具有巴赫汀本来意义上的‘众声喧哗’性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金瓶梅》在叙事意义上所具有的“众声喧哗”性质,应是巴赫金 (即宇文所安所说的巴赫汀) 所谓的滑稽或者称之为笑谑的描绘。在巴赫金看来:“滑稽的 (笑谑的) 描绘,无论在时间方面还是空间方面都是一种特殊的描写角度。”《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李瓶儿危在旦夕的时候,西门庆让仆人去买了一副材板,抬进门后,放到大厅里,随即让匠人锯开,发现“里面喷香,每块五寸厚,二尺五寸宽,七尺五寸长,看了满心欢喜”,在《金瓶梅会评会校本》中,张行评此句曰:“此等欢喜,奇绝。”此情此景,西门庆竟然还能感到满心欢喜,真是匪夷所思了。而接下来,西门庆又让应伯爵过来看这材板,结果“伯爵喝彩不已,说道:‘原说是姻缘板,大抵一物必有一主,嫂子嫁哥一场,今日情受这副材板,勾了’”。这个时候竟然还能喝彩不已!且还能说出“勾了”这样的话语,这种滑稽之中蕴含的是荒诞和冷酷,是令人震惊不已的“人情世故”,而整部《金瓶梅》,也正是在这种荒诞和冷酷中收场的,直令后人警醒不已。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参考文献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1]秦修容, 等, 整理.金瓶梅会评会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 1998.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2]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15.html

[3]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4]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6]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M].白春仁, 晓河,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7]韩英珊.焚红尘——金瓶梅精华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