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方言问题研究综述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蒋绍愚对“杀”用作表程度之深的补语属于吴语语法特征的说法持有疑义。他说,在《古诗十九首》中就有“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格式,可见“杀”做补语由来已久。既然在近代白话小说和元曲中都能找到,就说明直至元明,这仍是“通语”的语法格式,不一定是吴语所独有。12 (P318)

关于“杩子”一词,张文认为,今杭州话,苏北话说“马子”,《二刻拍案惊奇》、《梦粱录》也用“马子”,可能当时浙江地区、杭州话就说“马子”。徐新华提出,临川方言也称“马子桶”或“马桶” 41 。张鹤泉通过实地调查,考证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山东聊城尚有陪送“杩子”的风俗,张先生还亲自见到了三位当年有陪嫁“杩子”的老年妇女 42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20.html

关于“丁香儿”一词,张惠英指出,《金瓶梅》除了用“丁香儿”指耳环外,也用“环子”,今苏北话说“环子”,北方一般说“耳环”,浙江温岭、永康说“丁香”;《醒世姻缘传》也用“丁香”指耳环,很可能是袭用《金瓶梅》用语。刘钧杰却认为,《蒲松龄集》、《醒世姻缘传》这两部反映十七世纪山东话的作品中有“丁香”一词,可以作为《金瓶梅》中的“丁香”是山东话的有力旁证 43 。隋文昭进一步证明,“丁香”“耳环”并非一物,是同时并存的两种耳饰。丁香指不带环链,无下垂之物,虽贯穿耳孔,而不环绕耳垂,状若今之圆头铆钉的耳饰;耳环指穿过耳孔环绕耳垂的环形耳饰。自16世纪(或更早)至今,山东都有“丁香”之说,“丁香”是地道的山东话 44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20.html

周振鹤、游汝杰指出,《金瓶梅》中使用了大量的山东方言成份,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但是“也夹杂少量吴方言的词汇”,如“面、掇、事体、作气、门面、物事、跳、站牢、后门头、转角头、凿栗暴”等。还有吴语型句子词序:“打那虔婆不过”。吴语的句式:阿+动词或形容词;问句中带“可”字,如“可会医肚子”;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我每”不区分包括式或排除式。其原因可能是:五十三至五十七回是江南人增补的,“这个增补者还在别的地方作过添补,而处处留下吴方言的痕迹”。秦太杰在此书后所附的“读者来信”中提出异议,认为“掇”字不仅是吴语词汇,也是河南沁阳话;带“可”的吴语问式,也是典型的淮北话,附近的徐州人间话句式也离不开“可”字 45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20.html

王毅认为,说《金瓶梅》中有吴方言是可能的,但断言《金瓶梅》乃南人所为,未免令为数有限的方言词“不胜重任” 13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20.html

潘承玉用《越谚》与《金瓶梅词话》作对照,发现“作品的日常事物称谓系统完全等同于绍兴方言”。如:主人正妻都称奶奶,丫环都称丫头,奶妈都称奶子,舅母都称妗子,接生婆都称老娘,邻居都称街坊,结婚的彩礼都称花红,闺房藏衣物的箱子都称箱笼,盛水果的磁盘都称冰盘等。绍兴方言的第三人称“伊”,作品中亦多处流露。李敬思在潘文后评点说,从作者所举“绍兴方言”的例子看,其中“丫头、奶子、妗子、老娘”等,北方也用,并非绍兴所独有 46 。潘承玉还把《金瓶梅》中29种酒名,与《中国民俗大观·绍兴的女儿酒及其他》的酒名作比较,发现《金瓶梅》全书几乎所有的饮酒名目,均为古代绍兴人所有 47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20.html

十一、扬州方言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20.html

毛德彪将《金瓶梅》的语言与江南吴语、扬州方言和鲁西方言进行比较,认为《金瓶梅》的基调虽然是山东话,但其中掺杂着大量的扬州方言。常用词有“大滑答子货、七个八个、达达、打张鸡儿、嚣、杌子”,同音词如“汗、憨”,“经、筋”,“息、蚀”,“潜、牵”,“胞、泡”;造句习惯如“告你”、“没的”;句末语气助词如“来、着、呵”。其结论是:《金瓶梅》最初的本子应该是一部扬州评话48。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20.html

十二、湖南平江方言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20.html

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东乡的彭见明,认为自己“在《金瓶梅》中读到了特殊的乡音”,如“净面、画卯、张致、张见、发市、一歇、量窄、执古、不到处、走了口、简慢、取扰、一总、话声、打平和、不是事、不是材料” 49 。徐国鸿认为彭文所引例语,“颇多也合于浏阳方言” 50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20.html

十三、临川方言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20.html

徐新华提出,临川方言与《金瓶梅》中的不少词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名词类如“早间、厨下、外后日、下饭、笤帚、杩子、村坊、毛司”,动词类如“落得、打发、把住、着、坐”,形容词、副词类如“易得、闲静、净光、懒待、老、紧、落后、真个”,俗语类如“斗气、尚气、打了……夹帐、打平和儿、值了多的、打了个臭死、不愤气、打个底儿” 41 。

还有学者认为《金瓶梅》中有东北方言 51 ,惜笔者未查到原文,故从略。

一些学者认为《金瓶梅》中存在着多种方言成份,于是关于形成这种情形的原因的讨论,也比较热烈。孙维张认为,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是因为作品体裁结构的需要,一部成功的作品,其语言表达系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是一个多元系统的集合;二是明初有计划的移民,移民的主要范围恰好就在《金瓶梅》故事的发生地,使这一地区成为南北方言的融汇地区;三是《金瓶梅》作者有着比较复杂的社会经历,是一位语言知识广博的作家 ⑨ 。傅憎享认为,北方许多地方,人口多从山西流徙而来,山西方言不能不给予这些地方以影响 52 。靳青万认为,由于中华民族的同根以及在其漫长历史过程中多次的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各个不同地域的方言土语也必然会有共同和迁徙性、流动性、融合性 21 。董绍克认为,汉语方言之间必然有许多联系,其词汇成份必然要有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现象,所以《金瓶梅》的方言词在许多方言里都能找到一些;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各方言里的某些方言词将不断地进入当时的“通语”,《金瓶梅》虽然以某一方言为基础,但并没有完全脱离当时的“通语” 53 。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