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的若干补订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台湾学者魏子云的《金瓶梅词话注释》是较有影响的一部学术著作,然也不免有差错和缺漏,本文列举书中的九条注释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台湾魏子云先生是国内研究《金瓶梅》的著名学者之一,《金瓶梅词话注释》就是魏先生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中州古籍出版社曾于1987年7月分上下两册重印出版了这部著作,我曾读过中州版的《金瓶梅词话注释》(以下简称《注释》,所标页码,皆指此书。),觉得这部书是有不少特点的, 诸如: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82.html

有的注释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如P.1—P.2《眼儿媚》词牌的注释等。有的注明隐语讽谕人事,如P.9;又如P.16“五道将军”条注明“反讽”,P.17“盖老”条注明“是一种谑浪语”等。有的注释注意了古今的联系比较,如P.5“梢棒”条,又如P.53“觑远不觑近”条与《孟子》“明足以察秋毫,而出门不见舆薪”的联系等。有的注释融入作者早年亲身经历,读来很亲切,如P.245“榧子”条:“笔者在二次大战时,往来金华、宁波多次,均径枫桥,食之多矣。至今思之,口犹流涎。”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82.html

此外,对小说中名物制度和方言俗语等大多列条注释, 并尽量注明其来龙去脉,对少数尚不清楚的则注明待考。这些都对读者阅读本书带来了方便。不少注文对研究者也是有启发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82.html

从总体上看,这本《注释》是好的。但由于《金瓶梅词话》是一部内容丰富而深刻的著名小说, 因此注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不揣浅陋将我认为《注释》中一些不当之处提出以就正于魏子云先生, 聊供魏先生修订此书参考之用。这样也许会有利于加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82.html

一、上册P.20“也会做贝戎儿”条:“‘贝戎儿’一词,不知何意,待考。”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82.html

按:“贼”字可拆为“贝戎”二字。书中的贝戎是贼字的拆字说法。这种方法是古代小说中常见的, 魏先生的《注释》中也有以下几例: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82.html

1.上册P.28“色系子女”条:“绝好二字的拆开言说。亦隐语之一例。”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82.html

2.上册P.109“十八子”条:“李字的拆字说。今犹流行。”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82.html

3.上册P.284“女又十撇儿”条:“‘奴’字的拆字隐语。‘女又’乃奴也;‘十’加‘一撇’乃才也,合起用乃‘奴才’之谓。”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82.html

4.下册P.555“稍出四马儿来了”条:“‘四马’乃‘骂’字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82.html

5.下册P.576“木边之目,田下之心”条:“相思二字之折(俞按:“折”系“拆”字之误)字说法,亦隐语之一格。”

在以上5例中,有的是字,如:“李”、“骂”等;有的是词,如“绝好”、“奴才”和“相思”等。这些都是拆字说法的显例。其实“贼”字也是一个显例,《注释》似有交臂之失。

二、上册P.22“凌烟阁”条:“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图功臣于凌烟阁。”

按:此注之失有二:1.查《旧唐书》卷三《太宗》下:贞观十七年“诏图画司徒、赵国公无忌等勋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可见“贞观十二年”之说误。2.查《辞源》(修订本)第1册P.330“凌烟阁”条云:“封建王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之高阁,绘有功臣图像。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十四《周柱国大将军纥于弘神道碑》:‘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旧臣;出平乐之宫,实思贤傅。’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代宗广德元年都有绘画功臣像于凌烟阁的事。见《旧唐书·唐太宗纪》下、《代宗纪》、《大唐新语》十一《褒锡》。”(1979年7月商务印书馆版)可见绘功臣图像于凌烟阁在唐朝以前就有。建议据以修改这条注文。

三、上册P.53“他离城四十里,见蜜蜂儿拉屎,出门交獭象拌了一交,原来觑远不觑近”条:“歇(解)后语,意为‘觑远不觑近’。等于《孟子》上的:‘明足以察秋毫, 而出门不见舆薪。’”

按:我在上文已引过此条,把它作为注意古今联系比较之一例。但注文中引《孟子》的话欠准确,当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

、上册P.106“勉铃”条:“勉铃,应写作缅铃,乃缅甸传来,淫行的器物。”

按:清赵翼《簷曝杂记》卷三有“缅铃”条可参考。这条不长,抄录如下:“又缅地有淫鸟,其精可助房中术,有得其淋于石者,以铜裹之如铃,谓之‘缅铃’。余归田后,有人以一铃来售,大如龙眼,四周无缝,不知其真伪。而握入手,稍得暖气则铃自动,切切如有声,置于几案则止,亦一奇也。余无所用,乃还之。”(李解民点校本,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P.55)赵翼是清中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据自己的经历见闻具体记录了“缅铃”的来历和形制等,想必足可信的。

五、上册P.124“斗草”条:“一种普通的游戏。玩时各折有穗草梗一株,相对咬绞,穗先断者负。笔者儿时,曾时玩之。”

按:这也是一条融入作者儿时经历的注文。一些《红楼梦鉴赏辞典》和《金瓶梅鉴赏辞典》等均收“斗草”条,如周汝昌先生主编的《红楼梦鉴赏辞典》释作:“古代一种以草赛胜负的游戏。”(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P.128)这里未对“以草赛胜负”进行具体说明。《辞海》(修订本)“斗百草”条释云:“也叫‘斗草’。游戏。以草为比赛对象。或对花草名,如狗耳草对鸡冠花;或斗草的多寡、韧等。常于端午行之。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P.1573)这条注释指出两种斗草方式。姜斌先生撰写的《斗草》一文更对两种斗法作了说明:“一种可称为‘文斗’。方法是众人采到花草后聚在一起,一人报出自己的花草名,其他人各以手中的花草来对答,当一个人报出的花草名其他人都对答不上时,这个人就赢了。《红楼梦》第62回中对这种斗法有详细的描写。另一种可戏称之为‘武斗’,方法是两个持花草相对,每人两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一端,并使双方的草茎相勾搭,然后用力一拉,谁的草茎被拉断为输,不断者为赢。在故宫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一幅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群婴斗草图》,形象地反映了‘武斗’这一种斗草游戏。斗草是一项有益而又有趣的游戏,通过它可辨识花草植物之名,增长植物知识。”(1990年5月26日《新民晚报》第8版)看来姜说足言之有理,可供参考的。魏先生只注了“斗草”中的“武斗”,而未注“文武”,这显然是不够的。《金瓶梅》第19回“或斗草坐香茵之上”与《红楼梦》第62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里斗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册P.797)的说法相似,因此可以推测《金瓶梅》中的“斗草”也是一种“文斗”。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