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写出这样一部汪洋恣肆、关切现实的《金瓶梅》吗?事实上,退一步说,即使他还精力充沛、关注现实,恐怕兴趣也不在此,时间也不允许。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中说,李时珍初次找他时,“予方著《弇州卮言》”;到写好《本草纲目序》前一年,他刚编好一百卷的《弇山堂别集》(《弇山堂别集小序》),那么这些工作需要耗费的精力可想而知;再加上平日不时迎来客往,赋诗作序,应付公务(参见郑利华《王世贞年谱》),哪有时间去完成《金瓶梅》这样一部长篇通俗小说呢!
同时,我们来看,《金瓶梅》中所写“三七”与《本草纲目》所写“三七”的用法还是有着很大距离的。专家们早就认同《金瓶梅词话》写的药名药方,往往是有根据的,写来得心应手。就第62回提到的一位医生所读的医书,一下子就开出了一大串:“王叔和(魏晋间名医)、东垣勿听子(金代名医李东垣)、《药性赋》、《黄帝素问》、《难经》、《活人书》、《丹溪纂要》、《丹溪心法》、《洁古老脉诀》、《加减十三方》、《千金奇效良方》、《寿域神方》、《海上方》,无书不读,无书不看。”所以,我们相信《金瓶梅词话》写“三七”也不是胡来的。这部小说中写到“三七”的服法与用量是:“用酒调五分末儿。”但是,《本草纲目》在《主治》卷4下谈到治“崩中漏下”时说:“三七,酒服二钱”;《草部》卷12再次谈到治“妇人血崩”时又说:“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调一、二钱服,三服可愈。加五分入四物汤,亦可。”请注意,《本草纲目》所言的用量是《金瓶梅词话》所说的二至四倍,相距竟如此之大!这难道可以证明《金瓶梅》的作者写“三七”是从《本草纲目》中抄来的吗?不,这恰恰证明:《金瓶梅词话》的作者写“三七”时,不是参考了《本草纲目》,因而熟悉《本草纲目》的王世贞就不可能是《金瓶梅词话》的作者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2.html
那么,《本草纲目》与《金瓶梅》研究没有关系吗?不,还是有点关系的。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2.html
首先,它对于《金瓶梅》作者研究还是有点用处的。王世贞得到《本草纲目》后不可能写《金瓶梅》,但在王世贞得到《本草纲目》至逝世这十年间,屠隆、汪道昆、潘之恒这些被认为有可能是《金瓶梅》作者的人,都先后到王世贞家里来盘桓过多日。他们完全有可能翻过这部还未出版的奇书,而又不是记得很清楚,于是有可能很有兴趣地在小说中写进了这一新鲜东西,以恰当地表现李瓶儿的富有;但又不是记得很清楚,所以在用量上就有所出入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2.html
假如说,对屠隆等人可能在王世贞家里翻过《本草纲目》而将“三七”写进《金瓶梅》,还多少有点猜测的话,那么《本草纲目》及其“三七”的描写,对于《金瓶梅》成书年代的考证,还是大有用处的。因为李时珍父子都强调“三七”一药是近来新发现的,是新写进《本草纲目》的,这应该可信。所以,在《本草纲目》未曾刊印之前,它确为少数人所知,而从《金瓶梅词话》中的描写来看,既认为“三七”是一种新出的珍贵药材,又与《本草纲目》所写有所不同,那一定是《本草纲目》流传开后,“三七”的用法很快被一些人加工、改造后编进了其他的医书中,《金瓶梅词话》的作者就从那类我们现在不知名的医书而不是从《本草纲目》中抄来的。当时,这类书肯定是有的,像稍后于《金瓶梅词话》的邝露写的《赤雅》卷上,也谈到了“三七”。但这部书写的内容是,“用三七末、荸荠为丸,又用白矾及细茶分为末”,来“破盅”。这种用法就不见于《本草纲目》。这说明《本草纲目》传开后,一时写“三七”的书不但有,而且所写的用法各种各样。但这类书出现写“三七”的源头,看来还是出于公开出版后的《本草纲目》。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2.html
那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何时公开出版的呢?据李时珍儿子的上疏说:“甫及刻成,忽值数尽。”这说明《本草纲目》刊印出版于李时珍去世前的万历二十年(1592)前后。这个万历二十年前后,是我早年断定《金瓶梅词话》成书的时间。这就又一次为我提供了一条新的证据。我早就说过,假如《金瓶梅词话》成书于万历二十年前后的话,那么像王世贞及其他嘉靖间的“大名士”们,就不可能是《金瓶梅词话》的作者了。万历年间流传的作者是嘉靖间人的说法,无非是万历二十四年真正的作者抛出《金瓶梅词话》时,为了保护自己,为了让书卖出个好价钱而故意放出的烟幕罢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2.html
《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