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9.html
文章以《金瓶梅》中潘金莲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 收集近20年来学界对于该形象的研究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主要从潘金莲悲剧命运成因, 潘金莲与国内和国外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比较, 潘金莲性格和心理的分析论以及为潘金莲正名论等四个方面入手, 力求还原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9.html
(全文计6350字)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9.html
《金瓶梅》一书自问世以来长期饱受人们的争议, 其中人们对于脱胎于《水浒传》中的人物潘金莲更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她是“千古第一淫妇”, 张竹坡在评点《金瓶梅》时也说潘金莲“不是人”, 但也有人说她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她是封建社会中女性意识的崛起者代表。关于潘金莲的评价经过了一个从简单定性到全面艺术分析的过程, 前期研究者如李西成、朱星等认为, 潘金莲是封建社会中堕落成性却又凶狠的妇女典型, 是坏女人。后期研究者如罗德荣、叶桂桐、宋培宪等则更加注重全面的审美考察, 更加注重揭示其可憎又可悲的多重性格。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输入“潘金莲”, 相关的文章就有1830篇。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总结和整理, 认为对于潘金莲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从:潘金莲悲剧命运成因, 潘金莲与其它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 潘金莲性格和心理的分析论以及为潘金莲正名四个方面作论述。值得一提的是, 葛永海先生在2004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杂志上曾发表《<金瓶梅>人物形象研究述评》一文, [1]他主要从文化内涵, 性格的心理剖析和比较研究三方面入手。本文则在借鉴的基础上, 又参考了近年来学界对于潘金莲的人物形象研究并进行分析整理之后, 将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共分为上文所提的四个方面。以下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总结。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9.html
一、悲剧命运成因论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9.html
潘金莲出生在一个穷裁缝之家, 父亲早逝, 九岁便被母亲卖到王招宣府学弹唱, 十五岁又被卖到张大户家为奴。十八岁那年, 张大户将她玷污, 之后又残忍地把潘金莲送给了形象猥琐、性格懦弱的“三寸丁谷树皮”武大。潘金莲也感叹自己悲惨的命运, “想当初, 姻缘错配, 奴把他当男儿汉看觑。不是奴自己夸奖, 他乌鸦怎配鸾凤对, 奴真金子埋在土里。他是块高号铜, 怎与俺金色比。他本是块顽石, 有甚福抱着我羊脂玉体。好似粪土上长出灵芝。奈何?随他怎样, 到底奴心不美。”[2]就是在她费尽心机不惜毒死自己的丈夫, 终于嫁给了有钱有势, 人又风流、英俊的西门庆之后, 也仍然要忍受屈辱做出醉闹葡萄架、承溺吞精一类极其污秽卑贱的行径。潘金莲嫁给西门庆, 可以享受锦衣玉食, 但她也只是供西门庆玩乐的工具, 没有一点做人的尊严, 最终身首异处不得善终。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9.html
那么, 造成潘金莲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 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以社会、文化原因为主从外部分析潘金莲悲剧命运的成因。如周先慎在《论潘金莲悲剧》中分析了潘金莲卑微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认为“潘金莲是一夫多妻制的男权社会结出的一个恶果, 她身上的恶反映了社会的恶。她的悲剧意义在于:是恶社会造成了这么一个恶女人, 恶社会又彻底毁掉了这个恶女人”。[3]毛葉发在《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论潘金莲的淫》中, 分析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潘金莲畸形的婚姻家庭, 认为“潘金莲是个既可恶, 又令人同情的人。她曾为自己的婚姻挣扎过, 但最后还是死在婚姻问题上。潘金莲的所谓“淫”, 是时代所使然, 潘金莲是那一时代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4]王修华在《畸婚畸变心恶家恶化人——<金瓶梅>潘金莲悲剧的社会根源》一文中, 提出封建婚姻制度使潘金莲的良知在与武大郎的畸婚中畸变;当时的时代特点使嫁于西门庆之后的潘金莲, 人性又在恶家中恶化。当时的社会是“处在文化裂变的晚明时代, 一方面世风日下、人欲横流, 另一方面僵死的封建法规仍根深蒂固。潘金莲深受畸婚恶家钳制、被挤压到生活最底层, 由于实在无力抗拒也无法逃脱历史加给她的悲剧命运, 最终只能成为罪恶、污秽环境中的一朵‘恶之花’。”[5]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9.html
二是从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为主从内部入手分析造成潘金莲悲剧的原因。钟明奇在《论潘金莲》一文中引用叔本华在《爱与生的苦恼》中曾说:“性欲是一种最强烈的情欲, 是欲望中的欲望, 是一切欲望的汇集”;又说“女人则只有一桩事情——如何虏获男人的心, 对其他的事情都认为是无足轻重, 毫不介意。”钟明奇认为潘金莲恐怕就是这种女人的典型代表。钟明奇还利用弗洛依德的心理机制理论分析潘金莲, 认为“她对金钱与权势不能说不感兴趣, 但她的这部分欲望常被强烈的性欲所排挤而埋葬在隐意识层中, 活跃在她意识层中的乃是她对情欲满足的永无休止的追逐……潘金莲渴望实现这种情欲的满足, 可现实环境并不能使她恣意行乐。”[6]曹共锋在《人生主体意识的追求与斗决——论潘金莲的人物性格塑造》一文中从人性的角度入手, 认为“潘金莲就是在不断追求人生主体意识完美的过程中改变着自己的人生, 乃至扭曲了人之初, 性本善的生活规则, 被戴上‘淫妇’的帽子……在明朝这样一个社会里, 一个主体意识稍有觉醒的青年女子, 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是何等艰难, 在人欲与天理、主体与客体的尖锐冲突中, 既难以冲破社会固有的法权定势, 又难以克服自我的弱点, 等待着她的往往是悲剧。”[7]罗德荣和胡如光在《<金瓶梅>女性意识文化折光》一文中从女性意识角度分析, 认为“正常的人性要求, 被寄托于践踏人性的扭曲的追寻;合理的人身权利, 被赋予不合理的抗争形式。在渴望超越的挣扎中, 不可避免地毁灭他人;在痛苦挣扎的梦幻中, 也同样不可避免地毁灭自己。这, 就是潘金莲;这, 就是潘金莲的人生历程。”[8]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9.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