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金瓶梅》》的社会意义和性生活描写作了简洁而又清晰的解析。认为其深广的社会意义主要有4大方面:一是反映官员层层腐败的黑幕,二是反映明末城市商业经济,三是反映危害深重的妻妾制度,四是反映淫乱的社会侧面。其性描写对于刻画震撼和警醒世人的淫魔西门庆,以及淫妇金、瓶、梅形象有很大的帮助。其性描写反映的是中国黑暗时期、封建社会一种完全扭曲的性爱;对今天的读者而言,缺乏健康性,缺少了当代人所希冀的性爱朦胧性和圣洁性,它揭示的是性爱之丑,而非性爱之美。
[关键词] 明代小说;《金瓶梅》;社会意义;性生活描写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856.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856.html
《金瓶梅》的作者至今是个谜,只知道其署名为“兰陵笑笑生”,但具体生平事迹不得而知。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856.html
《金瓶梅》是个人独创型小说,是明代世情小说的代表作。世情小说以描摹人情世态、备写悲欢离合为主要特点,着重写情爱婚姻、家庭纠纷,描绘社会市井生活的百象人生。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856.html
今存最早的《金瓶梅》刊刻本是明代万历丁巳年(1617年)刊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人称“万历本”。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856.html
另有明代崇祯年间刊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人称“崇祯本”。它以西门庆的家庭为主要背景,反映西门庆、陈敬济和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因贪财好色纵欲暴亡,其家道很快崩溃垮台的演变过程。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856.html
《金瓶梅》历来被世人视为淫书。其实,还不能简单这么看。因为全书(崇祯本)77万字,性描写也才2万2千字。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856.html
除掉这些性描写文字,其绝对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即使抱着非常正统观念生活的人或家长觉得其性描写不适合于少年儿童阅读,缺乏正能量,那其删节版也完全适合在大众中传播)。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856.html
因为毕竟其除了性描写外,还有非常丰富、厚重的社会底蕴与文化内涵、非常生动的经商活动和城市人物往来、相当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不朽的文学价值。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856.html
它呈现了明代后期相当复杂的城市百态和社会面貌,如人情冷暖、帮闲婆子、佛徒道士、狐朋狗友、黑暗官场、妻妾纷争。它是一部看了易让人反思的好小说。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856.html
关于《金瓶梅》的解读,可写的内容很多,笔者以下选取其社会意义和性生活描写两个角度来分析。
关于这两方面的研究,前辈学者,如邓星雨[1]、张玄平[2]、朱俊亭[3]、王彪[4] [5]、徐朔方[6]等几位先生已做了较多论述。
这些分析也写得很不错,有深度,学术分量足,但笔者觉得,也存在另外一些倾向,即论文一般写得较繁琐,不那么简单明了,不太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所以,笔者推出一种新的写法和自己的新见来揭示其社会意义与评价其性生活描写。
一、如何看待其社会意义
《金瓶梅》具有深刻而广阔的社会意义。归纳来说,其社会意义主要反映在4个方面:暴露官员腐败,展示城市商业经济,批判危害深重的妻妾制度,曝露淫乱生活。
一是国家机关官员层层腐败的黑幕。
《金瓶梅》说到:“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
这里,邓通是钱的代名词。社会上官员买官卖官、贪污受贿现象严重;无论刑院诉讼还是官场升迁,都要靠钱打点、铺路;下级通过行贿上级,便可获得或保住官职。
如因为重金贿赂当朝太师蔡京,西门庆得了个山东提刑所理刑副千户之职(第30回);他结交御史蔡蕴和宋盘,招待他们一顿饭就花了“千两金银”(第49回);他拜蔡京为干爹,送其20扛金银缎匹(第55回),终于又升为正千户(第70回)。
因被山东御史曾孝序弹劾,为保住官职,西门庆拿出“金镶玉宝石闹妆一条,三百两银子”,夏提刑拿出“二百两银子,两把银壶”,向蔡京行贿(第48回)。
各级官员还利用手中权力聚敛钱财,受贿金额巨大。“看看腊月时分,西门庆在家乱着送东京并府县、军卫、本卫衙门中节礼。”(第39回)不仅西门庆如此,其他各级官员也如此。
蔡京过生日,西门庆往东京送寿礼,一路上“相遇的无非都是各路文武官员进京庆贺寿诞,生辰扛不计其数”(第55回)。
官员贪赃则枉法,就会与当地豪绅富商狼狈为奸,或弄虚作假,欺骗众人,或压榨人民,鱼肉百姓。
如因受亲家陈洪案牵连,西门庆为消灾,派家人来保向蔡京之子蔡攸行贿“白米五百石”,又向当朝右相李邦彦行贿500两银子。李邦彦受贿后就把诉讼文卷上的“西门庆”名字改为“贾廉”(假装廉洁),为其免祸脱灾(第18回)。
在处理苗青谋财害命一案中,西门庆和夏提刑接受主犯苗青通过委托人行贿的1000两银子和一口猪后,将从犯陈三、翁八定成死罪,而对苗青却网开一面(第47回)。
小说对此暴露道:“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高、杨、童、蔡四大奸党,在朝中卖官鬻狱,贿赂公行,悬称升官……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第30回)。毛泽东也赞许其“暴露黑暗”的社会意义。[7]
二是明末城市商业经济。
如:山东“这临清市上,是个热闹繁华大马头去处,商贾往来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第92回)
而西门庆子承父业,在清河“县门前开个生药铺”(第1回),后来其生药铺资本是5000两银子;开着印子铺(解当铺),典当“衣服首饰、古董书画玩好之物”(第20回);
花450两银子盘下湖州商人何官人带来的丝线,利用热闹城区狮子街的空闲房间开了绒线铺,生意极好:不仅经销外地的绒线,而且还“雇人染丝”,搞加工,“一日也卖数十两银子,不在话下”(第33回);
开绸绢铺(第69回),由妻弟吴二舅管理;开缎子铺,一次就购进“一万两银子缎绢货物” ,“连行李共装了二十大车”(第60回),开张头一天,“伙计攒帐,就卖了五百两银子”(第58回);
还江湖走标船,做长途贩运生意,派韩道国、来保、崔本等人到南京、湖州、松江、杭州等地贩运绸缎、布匹(第58、60、67回),其父西门达也曾“走川广贩卖药材”(第1回);还收取高利贷,以“每月五分”利息借钱给李智、黄四(第38回)。
西门庆临死时对女婿陈敬济交待自己的财产:
“段子铺是五万银子本钱,有你乔亲家爹那边,多少本利都找与他。教傅伙计把货卖一宗交一宗,休要开了。
贲四绒线铺,本银六千五百两;吴二舅绸绒铺是五千两,都卖尽了货物,收了来家。又李三讨了批来,也不消做了,叫你应二叔拿了别人家做去罢。
李三、黄四身上还欠五百两本钱,一百五十两利钱未算,讨来发送我。你只和傅伙计守着家门这两个铺子罢。印子铺占用银二万两,生药铺五千两,韩伙计、来保松江船上四千两。”(第79回)
这话清楚地列出了西门庆全盛时的经济财富,也可见当时商业经济盛况。毛泽东也说:“《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这“本书不可不看”。[8]
总观西门庆的商业活动,他善于经商聚财,非平庸守财小商人,但他没投资兴办生产型工厂,银两没成为发展再生产的资本;
真正使他大发的是长途贩运,经营绸缎丝绒是他最后达到巨富的主要手段,他全盛时掌握的商业资本有数万两,全部资产达十万两之巨。
当然,西门庆亦官亦商,但他还不是后来意义的“官商”。在他发财的过程中,有“原始积累”的血腥,同时,他的发财,在很多方面又都借助了官府的力量,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商人的特色
三是危害深重的妻妾制度。
小说描绘了一幅西门府妻妾群丑图,揭露了封建社会妻妾制的罪恶,宣告了它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西门庆最后有一妻六妾。他之前娶过陈氏(第1回),陈氏生下西门大姐后早逝。
后立吴月娘为正妻(第1回),纳李娇儿(第1回)、卓丢儿(第1回,但很快卓死去)、孟玉楼(第7回)、孙雪娥(第9回)、潘金莲(第9回)、李瓶儿(第19回)为妾。其中,李娇儿是妓院娼妓,卓丢儿是个体户娼妓,孙雪娥原是陈氏的陪嫁丫头。
在这种妻妾成群的家庭里,明争暗斗是常态。为稳固地位和权利,妻妾常运用进馋、毒咒、辱骂、棍打、害子、害命等方式,争风吃醋、勾心斗角,手段狠毒。只是有的隐蔽不露,暗地较劲;有的个性张扬显露,大肆辱骂或殴打。但遇到合适时机,都会置对手于死地。
孟玉楼和吴月娘深藏心机,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却心狠手辣,善借他人力量消除受宠对象,求得自己安全处境。
如孟玉楼故意刺激潘金莲,说西门庆可能会将新宠的宋惠莲纳妾:“大姐姐也就不管管儿!”潘则回答:“我若教贼奴才淫妇与西门庆放了第七个老婆,我不喇嘴说,就把‘潘’字倒过来”。
从而激化潘金莲与宋惠莲间矛盾,间接导致宋惠莲死亡。吴月娘表面上参佛,不管事,其实也心衔忌恨,在关键时候丝毫不手软;
在西门庆死后她便抓住潘金莲奸情把柄,卖了庞春梅,赶出潘金莲;后来听说金莲将嫁武松,她也只是与孟玉楼说“往后死在他小叔子手里罢了”,但并不提醒潘金莲,而是任凭其惨遭血腥杀害。
二、如何看待其性生活描写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项目编号](13XZW008);广东培正学院青年教师创新科研基金项目(15pzxyqn011);广东培正学院质量工程项目(PZ07201415)。
文章作者单位:东莞城市学院
本文获作者授权发表,原文刊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