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徐大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11月),頁538-556。
[2]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卷27,「雜劇曲名」,頁332。
[3]詳參阿英:《紅樓夢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1月)。
[4]詳參胡文彬編:《紅樓夢說唱集》(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3月)。
[5]轉引自崔蘊華:《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頁123。然而詳細數字恐怕不只如此,澤田瑞穗和方銘整理的《金瓶梅》書錄都載明有十一種,詳參【日】澤田瑞穗:〈增修《金瓶梅》研究資料要覽〉,收入黃霖、王國安編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10月),頁299-355;方銘編:《金瓶梅資料匯錄》(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9月),頁727-728。。
[6]學者認為散在世界各地的《紅樓夢》子弟書應有四十種左右,請參王曉寧:〈《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述論〉,《紅樓夢學刊》2009年第1輯,頁286-300。
[7]趙景深:〈《子弟書叢鈔》序〉,收入關德棟、周中明編:《子弟書叢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頁2。
[8]啟功:〈創造性的新詩子弟書〉,《啟功叢稿‧論文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頁309-333。
[9]劉操南編著:《紅樓夢彈詞開篇集‧前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5月),頁3。
[10]此書極少數的研究者中,有人稱此書「繡像金瓶梅傳」,亦有人主張「繡像金瓶梅」,本文權採「繡像金瓶梅傳」作為書名。
[11]管達如:〈說小說〉,收入陳平原、夏曉紅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頁373-374。
[12]清人素軒(有人疑即李漁)在李漁《合錦迴文傳》第2卷後評語,見清‧李漁:《合錦迴文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古本小說集成」影印嘉慶3年寶硯齋本),頁78。
[13]盛志梅:《清代彈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3月),頁326。不過其中著錄有誤,因為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館所藏乃係孤本,是故「南大東洋」應為「東大東洋」之訛,作者恐怕未見此書。
[14]方銘編:《金瓶梅資料匯錄》,頁727。胡文彬編:《金瓶梅書錄》(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頁276。
[15]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頁376-377。
[16]【日】鳥居久晴:〈關於《繡像金瓶梅》——《金瓶梅》版本考補〉,收入黃霖、王國安編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頁58-67。
[17]陳維昭:〈南詞《繡像金瓶梅傳》考論〉,《戲曲藝術》2011年06期,頁22-33。
[18]一般認為,「南詞」應是一種說唱藝術,亦即曲藝,而非代言體的戲曲形式。不過前引陳維昭文指出,南詞可能有分派角色扮飾的狀況,可惜該文證據不足。蘇州評彈固然也有兩、三人分飾數角的情況,但仍是「坐唱」、「彈唱」,南詞《繡像金瓶梅傳》應當還是曲藝而非戲曲;除非在仔細考察全書後,確認真有「敘事體夾雜代言體」的情況,方能將南詞《繡像金瓶梅傳》定位為戲曲作品。由於單從書面文本很難判斷說唱和代言之間的輕重,加上該作究竟是戲曲或曲藝並不影響本文的推論,因此在行文時多半視其為曲藝文本,只在此處權用「戲曲/曲藝」文本之說,以對陳維昭的說法保留一點餘地。
[19]前面提到,南詞《繡像金瓶梅傳》從第55回開始,目錄所揭每一回的回目,在正文都要到下一回才得對應。所以,回到本書目錄來看,「赴荒郊西門燒材」是第57回、「瓶兒私語翡翠軒」是第58回、「金蓮大鬧葡萄架」是第59回,實際對應的內容是第58、59、60回。為了方便辨識,下文凡是提到某回如何如何,悉以正文實際對應之回目名稱為準。
[20]由於南詞《繡像金瓶梅傳》是依「第一奇書本」《金瓶梅》改寫,因此本文凡遇引錄小說原文,悉引自里仁書局據康熙34年乙亥(1695)張竹坡評在茲堂本《金瓶梅》影印之《第一奇書》(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月),頁碼茲不贅註,此本常見之簡字、異體字、錯別字亦不做更動。
[21]有趣的是,南詞第46回對應的小說第21回,原書只有「不說西門慶在玉樓房中宿歇」一句話,南詞反而先說「為雲為雨無窮樂」,復又強調「淫污之言不必云」。
[22]必須提醒的是,小說第40到80回的性交筆墨,無論比重、質量都遠高過前四十回——亦即南詞主要的改寫來源。
[23]清‧丁耀亢等著,陸合、星明校點:《金瓶梅續書三種》(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8月)。以下引文悉據此書,頁碼茲不贅註。
[24]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4月),頁127-130。
[25]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12月),第9卷,頁183。
[26]清‧劉廷璣撰,張守謙點校:《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頁84。
[27]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9卷,頁180。
[28]詳參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
[29]李志宏:〈一樣「世情」,兩種「演義」——詞話本與說散本《金瓶梅》題旨比較〉,收入陳義源主編:《2012台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4月),頁227-257。又,李志宏:《《金瓶梅》演義──儒學視野下的寓言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9月)。